[发明专利]一种缓粘结剂以及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0925376.3 申请日: 2021-08-12
公开(公告)号: CN113583602B 公开(公告)日: 2023-03-28
发明(设计)人: 崔洁;吕李青;张喆;张鹏;刘鲁;徐斌;张丽平;张旭 申请(专利权)人: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主分类号: C09J163/00 分类号: C09J163/00;C08G59/50;C08F220/06;C08F220/14
代理公司: 北京中知星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68 代理人: 王维佳;艾变开
地址: 100049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粘结 以及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缓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缓粘结剂技术领域,所述缓粘结剂,包括如下原料:环氧树脂、固化剂微球、稀释剂、填料;所述固化剂微球是以丙烯酸钠‑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为壁材,固化剂为芯材的核‑壳结构由以下原料按重量制备而成。本发明提供的缓粘结剂,固结前具有很好的触变性,而且长时间放置触变性能基本不变。涂覆在预应力钢筋后,固化剂从丙烯酸钠共聚物的壳中释放出来,与环氧树脂反应固结后与预应力筋及外包的聚乙烯护套牢固地粘结在一起,并与混凝土粘结为一个整体,耐热性好、具有高强度及韧性,降低老化后弹性模量变化率,保证缓粘结预应力筋夏季高温工作时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缓粘结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缓粘结剂以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缓粘结预应力技术是20世纪末在有粘接预应力和无粘结预应力基础上创新的一项预应力新技术,该技术秉承了无粘结预应力结构施工简便易行的优点,又具备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传力机制,同时具有良好的耐久性。

缓粘结预应力技术是通过缓粘结剂的固化实现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从无粘结逐渐过渡到有粘结的一种预应力形式,相较有粘结预应力减少了穿波纹管与灌浆两道复杂工序。缓粘结预应力体系由三部分构成:预应力钢绞线、缓粘结剂、外保护套。其中,缓粘结剂是核心技术,缓粘结剂具有很强的流变性,在前期预应力筋在其中滑动时两者之间几乎不产生摩擦力,经过一段时间后,缓粘结剂固化,与预应力筋及外保护套牢固粘合在一起,通过外保护套的肋与混凝土紧密咬合,从而产生整体力学效果。工程上不仅要求缓粘结剂强度高,而且需要施工性能好,能满足精细表面或者凹槽、倾斜或者垂直面施工要求,故胶黏剂应具备不拉丝、不流淌,既具备触变性。但是,在高温施工或者在水化热高的混凝土构件中,现有的缓粘结剂不能保持稳定的性能,发生离析或是快速固化的情况,固化后也不能满足相关的力学性能要求。

专利CN200910086949.7公开了一种缓粘结预应力筋用的缓凝胶粘剂,该粘结剂包括缓粘结剂常规的主体高分子环氧树脂、固化剂聚酰胺及稀释剂外,还包括触变剂气相二氧化硅或者有机膨润土,虽然气相二氧化硅或膨润土有触变性,但环氧胶黏剂体系为强极性体系,气相二氧化硅或有机膨润土不能很好的分散在其中,难以形成偶联键,随着时间延长气相二氧化硅或者有机膨润土发生团聚或其他反应,导致其触变作用不能很好发挥,缓粘结剂体系触变指数下降,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缓胶黏剂中添加触变剂改善胶黏剂的触变性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仍需配合大量的填料来使用。填料颗粒间会形成絮凝,在静止状态时颗粒运动受阻,缓凝胶黏剂的粘度增加,不会流淌。在涂覆或张拉过程中絮凝结构被破坏,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强,外力取消后,缓凝胶黏剂又会逐渐恢复到静止状态。如专利CN201510187551.8公开了一种缓粘结预应力筋用缓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该专利没有使用触变剂,只通过添加大量的填料改善胶黏剂体系的流变性,从配方原料选择来看,可以满足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的要求,但达到上述效果使用的填料量过大,过量的填料会使环氧胶粘体系的脆性更差,韧性下降。

由于混凝土硬化过程和环氧树脂固化过程都会放热,温度上升会加速固化,这对施工会造成麻烦。开发一种在较高温度下也能有很好缓凝效果的缓凝粘结剂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日本开发了一种对温度敏感性较低的湿气硬化型环氧树脂(浩之奥平,エポキシ樹脂の保存安定性とキャラクタリゼーション[J].ネットワークポリマー/合成樹脂工業協会[編],2002,23(1):11-16.)。其是在固化剂外设一层阻隔材料,阻隔材料收到水分子作用发生脱落,通过调控湿度来控制固化。但是其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目前还未见有商品化的湿控固化剂。

综上,急需开发一种优秀触变性能的耐高温缓粘结剂,这种缓粘结剂首先要保持稳定的性能,不能发生离析或是快速固化,即适用期长,触变性好;其次固化后的力学性还满足要求,特别是强度要较高、韧性较佳。

发明内容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253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