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旧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再生利用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908946.8 | 申请日: | 2021-08-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119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 发明(设计)人: | 李学仪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德梵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54 | 分类号: | H01M10/54;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122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旧 锂离子电池 负极 材料 再生 利用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废旧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再生利用的方法,包括将废旧锂离子电池进行电压检测、放电处理至电压为2.0V以下,然后对电池进行拆除,分离取出负极片,将负极片浸泡入蒸馏水中,超声,过滤后在静置浸泡入碱性溶液中30~50min,再次过滤后进浸泡入酸性溶液中,静置浸泡30~60min,筛分将集流体金属箔直接回收;将步骤S1中浸泡后的物质进行过滤,然后放置在管式炉中,在氮气氛围下于350~400℃进行煅烧2.5~5h,冷却后进行球磨0.5~1h;将步骤S2中得到的产物加入到双氧水中,搅拌混合均匀,搅拌2~3h;将步骤S3中进行过滤得到固体产物,然后在氢气氛围下于500~600℃进行煅烧3~5h,冷却后使用硫酸溶液进行浸泡1~2h,干燥后得到回收的活性物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旧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再生利用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石化燃料的耗竭日益受到关注,空气污染和室温效应也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为解决能源问题,实现低碳环保,基于目前能源技术的发展水平,电动汽车技术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美国、日本、德国、中国等国家相继限制燃油车使用,大力发展电动车。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也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动力电池是指应用于电动车的电池,包括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燃料电池等,其中,锂离子电池因其自身的优点,已成为目前各国发展的重点。而电动汽车对锂电池材料消耗量相当于传统电池的上万倍。由于电动汽车需要的是大功率电能,因此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使用上千个电芯串联成电池组以保证能量的供应。以日本尼桑公司2010年推出纯电动车型LEAF为例,锂电池容量为24kWh,是标准手机电池容量的12000倍。因此,电动汽车对锂离子电池材料的需求很大。据测算,一台纯电动汽车需要40~50kg的正极材料和电解液,是单个手机电池耗用量的一万倍左右。一般的锂离子电池其平均使用寿命一般只有2~3年,目前使用寿命较长的磷酸铁锂电池也只有7~8年,随着锂离子电池用量的急速增加,报废的锂离子电池也将逐年大幅度增加。而废旧锂离子电池中含有大量的有价金属,其中包含有钴、铜、铝、锂等金属元素,若能回收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可减少其所含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且可缓解我国资源紧张的局面,促进我国电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电池行业的工业生态循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废旧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再生利用的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废旧锂离子电池进行电压检测、放电处理至电压为2.0V以下,然后对电池进行拆除,分离取出负极片,将负极片浸泡入蒸馏水中,超声,过滤后在静置浸泡入碱性溶液中30~50min,再次过滤后进浸泡入酸性溶液中,静置浸泡30~60min,筛分将集流体金属箔直接回收。
S2:将步骤S1中浸泡后的物质进行过滤,然后放置在管式炉中,在氮气氛围下于350~400℃进行煅烧2.5~5h,冷却后进行球磨0.5~1h。
S3:将步骤S2中得到的产物加入到双氧水中,搅拌混合均匀,搅拌2~3h,其中步骤S2中得到的产物和双氧水的质量比为1:(3.5~8)。
S4:将步骤S3中进行过滤得到固体产物,然后在氢气氛围下于500~600℃进行煅烧3~5h,冷却后使用硫酸溶液进行浸泡1~2h,干燥后得到回收的活性物质。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的碱性溶液为浓度是1.2~1.5mol/L的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的酸性溶液为1.5~1.8mol/L的硫酸或磷酸溶液。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得到的双氧水的浓度为22~28%。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中硫酸溶液的浓度为14~16mol/L。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德梵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德梵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089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