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血压测量计算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907867.5 | 申请日: | 2021-08-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793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 发明(设计)人: | 王怡;盛奕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研和智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B5/022 | 分类号: | A61B5/022;A61B5/0225;A61B5/021;A61B5/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奇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393 | 代理人: | 林伟 |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血压 测量 计算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血压测量计算方法,应用于血压测量装置,所述血压测量装置包括气囊组件和气泵,所述计算方法包括:所述血压测量装置控制气泵向气囊组件充气,并在充气过程中持续检测所述气囊组件内的压力信号;所述血压测量装置通过所述压力信号,获取脉搏波信号和静压力信号;所述血压测量装置通过所述压力信号确定至少一个特征值;所述血压测量装置通过所述脉搏波信号确定原始血压值;所述血压测量装置通过所述特征值和所述原始血压值确定测量部位的最终血压值。本发明可以降低由于佩戴的贴合程度、动脉深浅程度以及气囊组件的压迫能力造成的血压测量的误差,提高血压测量的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血压测量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血压测量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血压是人体的一项重要生理参数,在临床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血压计成为目前市面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血压计。市场上的电子血压计基本以上臂式电子血压计为主,这类血压计能够实现较为准确的血压测量,但从设备体积或重量来看不具有便携性,尤其是对于需要连续实时监测的用户来说使用起来不那么方便。因此,很多家用的电子血压计使用的是腕式的电子血压计,使用起来更加方便。随着血压检测的深入研究,腕式血压计逐步演变成为血压手表、腕带血压计等,可以更加便携地实现血压地实时监测。
腕式的电子血压计通常包括基于PPG信号的腕式血压计、基于PPG和ECG信号的腕式血压计以及基于示波法的腕式血压计等。基于PPG信号的腕式血压计通常利用光电传感器采集手腕部位的脉搏波波形,通过特定算法估算血压数值,其准确性有待验证。基于PPG和ECG信号的腕式血压计通过光电传感器采集手腕部位的脉搏波PPG和心电ECG信号结合起来分析PPG和ECG波峰的时间差,其成本相对偏高且采集更加复杂。基于示波法的腕式血压计其准确性高于基于PPG信号的腕式血压计,其采集方法与成本较基于PPG与ECG方法更优。
该方法通过压力传感器获取测试部位即腕部的压力信号,在理想情况下,气囊内气体的压力可以通过气囊以及皮肤等腕部组织可以无损耗地传递到桡动脉,所以从压力信号中能够提取比较准确的脉搏波信号。但是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受到如腕围大小、佩戴松紧、动脉深度以及气囊压迫能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气囊内的压力与真实压迫于桡动脉的压力存在偏差,最终导致测量计算得到的血压值与实际的标准血压值偏差过大。例如,如果佩戴过松或动脉较深或气囊压迫能力较弱,则气囊内的压力值高于真实压迫于桡动脉的压力值,那么测量的血压值就会偏高;如果佩戴过紧或动脉较浅或气囊压迫能力太强,则气囊内的压力值低于真实压迫于桡动脉的压力值,那么测量的血压值就会偏低。
因此,对于腕式电子血压计来说,如何降低上述差异带来的影响是提高测量准确度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血压测量计算方法,可以降低由于佩戴的贴合程度、动脉深浅程度以及气囊组件的压迫能力造成的血压测量的误差,提高血压测量的精度。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血压测量计算方法,应用于血压测量装置,所述血压测量装置包括气囊组件和气泵,所述计算方法包括:所述血压测量装置控制气泵向气囊组件充气,并在充气过程中持续检测所述气囊组件内的压力信号;所述血压测量装置通过所述压力信号,获取脉搏波信号和静压力信号;所述血压测量装置通过所述压力信号确定至少一个特征值;所述血压测量装置通过所述脉搏波信号确定原始血压值;所述血压测量装置通过所述特征值和所述原始血压值确定测量部位的最终血压值。
通过提取压力信号中的特征值,利用相应的特征值对计算出的原始血压值进行相应的补偿后,补足由于佩戴的贴合程度、动脉深浅程度以及气囊组件的压迫能力造成的误差,提升血压测量的准确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血压测量装置通过所述压力信号确定至少一个特征值,包括所述血压测量装置通过所述静压力信号确定特征值,或所述血压测量装置通过所述脉搏波信号确定特征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研和智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未经研和智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0786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