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杂形状粉末高速钢微型零件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907515.X | 申请日: | 2021-08-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495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 发明(设计)人: | 秦明礼;马志俊;贾宝瑞;陈刚;王帅帅;吴昊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工爱和特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2F1/103 | 分类号: | B22F1/103;B22F3/22;B22F3/10 |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汇诚永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0 | 代理人: | 朱晓林 |
| 地址: | 2123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杂 形状 粉末 高速钢 微型 零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杂形状粉末高速钢零件的制备方法,属于粉末冶金材料领域。制备方法为首先制备出高速钢粉体,将高速钢粉末与粘结剂混合制备喂料,采用注射成形工艺将喂料制备出一定形状的生坯,再经脱脂工艺和烧结工艺后制得一种复杂形状新型粉末高速钢微型零件。该方法使用注射成形工艺制备新型复杂形状高速钢微型零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铸造工艺的偏析问题,还省去了高速钢制品的后续在加工步骤,为制备复杂形状切削工具或零件用高速钢提供一种新的制备思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粉末冶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杂形状新型粉末高速钢零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高速钢俗称锋钢,属于高碳高合金莱氏体钢,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和优良的红硬性,被广泛的应用于制造各种机床切削工具、航空高温轴承已经耐热耐磨零件等。目前高速钢的制备工艺主要有传统的铸造工艺、粉末冶金工艺等。传统铸造工艺采用熔炼-铸造-锻造的方法,工艺简单,成本较低。但由于其凝固速度缓慢,会产生偏析,从而生成大块的碳化物或网状碳化物,制约了高速钢性能的提高。粉末冶金工艺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工艺的偏析问题,粉末高速钢碳化物细小均匀,强度、塑性和耐磨性相比铸造高速钢都有很大提升,且热处理变形量小。
传统的粉末冶金压制成形方法往往难以得到复杂形状的零件,而高速钢高硬、优良的红硬性也导致其后续加工困难,特别是难以实现针对微型机器人等特定应用领域的小微复杂零件的成形。粉末注射成形技术是粉末冶金技术领域的一种新型成型技术,该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极大限度的减少了原材料的使用量,省去材料成型后的再加工步骤。该技术制备出的材料性能优异、尺寸精度高、生产效率高,具有高的发展潜力。
基于以上因素,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粉末高速钢的制备方法,使用注射形成工艺制备复杂形状的微型高速钢零件,有效解决了传统铸造工艺的偏析问题,为制备复杂形状切削工具或零件用高速钢提供一种新的制备思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复杂形状新型粉末高速钢微型零件的制备方法,使用注射成形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可有效改善高速钢成品的成分偏析问题,省去高速钢制备复杂形状金属制品的在加工步骤。
一种复杂形状粉末高速钢微型零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步骤如下:
1).按照一定组分比例制备高速钢粉体;
2).称取一定比例的高速钢粉体和粘结剂,将二者混合均匀后,制备喂料;
3).将喂料采用注射成形技术制备出成形坯体;
4).将成形坯体转移至脱脂炉中,以一定升温速度升至脱脂温度,保温一段时间进行脱脂;
5).将脱脂坯以一定速度升温至烧结温度进行烧结,保温一段时间后,制得高速钢零件。
进一步地,步骤1)所述的高速钢粉体原料组分及配比为(重量百分比):60-70%羟基铁粉、5-15%钴粉、5-15%钨金属碳化物、2-5%铬金属碳化物、0.5-2%钼金属碳化物、0.5-2%钒金属碳化物、0.5-2%铝粉。
进一步地,高速钢粉体的均匀混合是以在球磨机中以球料比(6-10):1,以20-30转/分钟的速率混合球磨,得到混合高速钢粉体。
进一步地,步骤2)所述粘结剂成分质量百分比为:40-60%石蜡、10-40%聚乙烯、10-30%聚丙烯、3-12%硬脂酸;喂料中粘结剂所占比例约为12-25%;
进一步地,步骤3)所述注射成形注射温度约为140-210℃,注射压力为80-155MPa。
进一步地,步骤4)所述升温速度的范围为1.5-4℃/min,保温温度为550-750℃,保温时间3-7h。
进一步地,步骤5)所述升温速度的范围为2-5℃/min,烧结温度为900-1200℃,保温时间0.5-5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工爱和特钢有限公司,未经天工爱和特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075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