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激发式秸秆原位行间掩埋还田地力培育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01469.2 | 申请日: | 2021-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153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张丛志;张佳宝;潘慧;李健鹏;谭钧;邢文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向旭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B79/02 | 分类号: | A01B79/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唐循文 |
地址: | 21000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激发 秸秆 原位 行间 掩埋 还田 地力 培育 方法 | ||
一种激发式秸秆原位行间掩埋还田地力培育方法,在作物收获后,玉米秸秆利用秸秆粉碎机进行粉碎,小麦秸秆直接还田。向秸秆中均匀混入氮肥,然后按照100kg/亩用量均匀混入微生物激发调节剂。然后进行行间开沟,秸秆掩埋行间距离为60cm,开挖深度为30cm,作物播种行间距为40cm。先将秸秆、氮肥、微生物激发调节剂组合物掩埋进沟间,再然后进行覆土及镇压。在玉米‑小麦轮作旱地土壤中,施氮肥,剩余氮肥玉米季分别在拔节期和灌浆期以4:6追肥,小麦季剩余氮肥在返青期追磷肥和钾肥。最后播种并镇压,保证播种均匀,播深一致,覆盖严密,播后要适时浇水,以加速土壤沉实和促进秸秆有机碳和养分向土壤中转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壤改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激发式秸秆原位行间掩埋还田地力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生物资源,涉及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肥力、水土保持、环境安全以及再生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等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是秸秆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测算2015年黄淮海地区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达到1.5亿吨左右,粮食作物秸秆产量占70%以上,而玉米和小麦秸秆产量占43.4%(小麦和玉米均为21.7%)。过去很长时期内秸秆多被用于生活燃料和牲畜饲料,或直接露天焚烧或被大量随意堆积和遗弃,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秸秆的剩余量越来越多。如何处理秸秆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长期的化学农业降低了土壤肥力、恶化了土壤结构,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据统计,黄淮海潮土地区的肥沃高产田只有18.2%,而中低产田则占到了81.8%,耕地缺氮的超过60%,土壤有机质普遍偏低。培育农田的核心是增加土壤有机质,而秸秆是增加土壤有机质重要资源。秸秆的科学还田技术,不但促进秸秆还田的顺利实施,也是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结构、保证土地高效持续产出的重要措施和关键途径。
尽管已有许多研究表明,秸秆还田有提升土壤肥力、增加作物养分吸收和产量的潜力,但秸秆还田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影响播种出苗、降低表层土壤水肥保持能力、大量秸秆还田导致碳输入过高紊乱了土壤微生物系统等而导致作物产量降低,因而秸秆还田的正负效应一直没有定论。因此,如何发挥秸秆还田的正面效应而规避其负面效应,建立适宜的秸秆还田方法极为重要。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激发式秸秆原位行间掩埋还田地力培育方法,具有能够缓减秸秆养分有机质表聚、板结,降低氧分压,增加堆腐效果降低作物出苗困难的几率,促进土壤有机质在全耕层的积累,有利于全耕层土壤结构状况的改善等优点。
技术方案:
一种激发式秸秆原位行间掩埋还田地力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作物收获后,将玉米秸秆进行粉碎处理,小麦秸秆直接还田;
步骤2.向秸秆中均匀混入氮肥,然后均匀混入微生物激发调节剂;
步骤3.进行行间开沟,行间距离及开挖深度需根据作物品种、种植密度、秸秆还田量需要进行调整;
步骤4.先将秸秆、氮肥、微生物激发调节剂组合物掩埋进沟间,再进行覆土及镇压;
步骤5.施肥,播种并镇压,保证播种均匀,播深一致,覆盖严密,播后要适时浇水,以加速土壤沉实和促进秸秆有机碳和养分向土壤中转。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玉米秸秆需粉碎至不超过10cm。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氮肥为化学氮肥或腐熟有机肥,用量为2kg/亩,微生物激发调节剂有效成分为氨基酸、黄腐酸、岩棉、海藻寡糖,配以有机质碳为基质载体配合而成,用量为100kg/亩。
优选的,所述氮肥为精制鸡粪。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秸秆掩埋行间距离为60cm,开挖深度为30cm,作物播种行间距为4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向旭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向旭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014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