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筑基坑地下水止水工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901289.4 | 申请日: | 2021-08-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224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 发明(设计)人: | 潘永玉;徐海荣;张四元;秦晓东;杨继明;赵远利;晁李军;袁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电建振冲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5/18 | 分类号: | E02D5/18;E02D31/02;E02D17/02;E02D17/04;E02D1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赵郁军 |
| 地址: | 100102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基坑 地下水 止水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基坑地下水止水工法,即在建筑基坑支护桩的外侧通过新三管法高压喷射灌浆施工工艺形成一圈止水帷幕;在支护桩的内侧形成一圈咬合桩;在支护桩和咬合桩之间通过灌浆施工工艺形成一圈坝基砂砾石帷幕;通过支护桩外侧的止水帷幕、支护桩内侧的咬合桩和坝基砂砾石帷幕共同作用达到止水的目的。本发明有效地解决了建筑基坑涌入地下水的问题,得到业界专家的肯定。本发明与传统的降水法相比,不仅从根本上阻止了地下水涌入建筑基坑的问题,止水效果显著,而且,节省造价,对周围地下水位没有影响,且不受周围地下水位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阻止建筑基坑内涌入地下水的方法。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建设高层建筑物前,需要下挖一如图1所示的建筑基坑,对建筑基坑进行加固,即本领域技术人员常说的打地基,地基加固完毕后,再在地基的基础上搭建建筑物。地面上的建筑物越高,其下挖的建筑基坑越深。通常,在开挖建筑基坑前,测绘人员会测量该地区地下水位线,其目的是使下挖的建筑基坑位于地下水位线以上。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确定好建筑基坑深度、下挖建筑基坑后,还会发生已下挖的建筑基坑内涌入地下水或渗入地下水,致使在建的建筑基坑无法继续施工的情况。例如:北京丰台区五里店275号安置房建设项目,在施工前,勘察该地区地下水位为-25.00m,稳定水位标高约-26.50m,故,该项目设计的建筑基坑深度约-16.00m,局部深度为-12.1m。但是,在下挖建筑基坑至-7.5m,基坑支护中的第一道、第二道锚索已经全部完成施工时,发现建筑基坑内涌入/渗入大量的地下水,导致施工无法继续进行,整个工程停滞!
探查原因发现由于北京市永定河生态补水,导致该地区(丰台区)地下水位上涨!恰巧该项目的地下水水位同样发生了上升,实测地下水位稳定水位深约-13.50~-14.50m,地下水位超过该项目建筑基坑设计槽底约2m。
为了推进整个工程继续进行,施工方不得不积极寻找阻止建筑基坑内涌入地下水的办法。传统的方法为抽水法,即通过N台大功率抽水泵24小时将基坑内的水抽干,然后,砌止水墙,进行防水施工,这种方法的缺点是:
1、费用高。由于北京市已开始征收水资源处理费,价格为4.3元/吨,将建筑基坑内的水基本抽干,抽水量很大,初步预计该工程需要向丰台区税务部门缴纳至少1亿元的水资源费,费用太高。
2、目前北京市政府也不提倡这种方法。因为抽水与补水是对立的,永定河补水的目的就是提升地下水水位高度,清洁水资源,一方在补水,另一方取在抽水。
3、传统的抽水方法会将卵石中充填的砂颗粒与水一起抽到地表,造成卵石层的下沉!由于本项目与已建好的民用楼房最短距离仅有3.9m,容易造成附近楼房开裂,存在安全隐患!
4、仅仅采用抽水的方法,而不采取其他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地下水涌入建筑基坑内的问题。因为在抽水的同时,新的地下水还会涌入!
5、在建筑基坑内侧堆砌大颗粒卵石形成止水墙,其缺点是无法保证其垂直度,仍然存在搭接不严实,漏水的现象!
另外,经过多轮专家论证,对于这种特殊情况,都没有十足把握,而且附近失败的案例也比较多。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原因,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基坑地下水止水工法。该工法通过三道止水屏障的共同作用达到阻止地下水涌入基坑内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基坑地下水止水工法,即在建筑基坑内四周支护桩的外侧通过新三管法高压喷射灌浆施工工艺形成一圈止水帷幕;在支护桩的内侧形成一圈咬合桩;在支护桩和咬合桩之间通过灌浆施工工艺形成一圈坝基砂砾石帷幕;通过所述支护桩外侧的止水帷幕、所述支护桩内侧的咬合桩和所述坝基砂砾石帷幕的共同作用达到止水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电建振冲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电建振冲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012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