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好氧颗粒污泥污水处理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894329.7 | 申请日: | 2021-08-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166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 发明(设计)人: | 张长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国威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3/12 | 分类号: | C02F3/12 |
| 代理公司: | 郑州铭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1134 | 代理人: | 张鹏 |
| 地址: | 451162 河南省郑州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颗粒 污泥 污水处理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好氧颗粒污泥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生化反应罐,包括进水曝气单元、格栅单元、循环单元、泥水分离装置、汽提排泥管,生化反应罐的进水管将污水输送至罐底部,泥水分离装置将罐顶的污水抽出,形成自下至上的升流;循环单元再将罐中中上部的污水回流至罐体的底部,循环单元中的循环泵设置在生化反应罐的中上部,可避免对下部颗粒污泥的剪切破坏,并提高脉冲水力条件,进而实现颗粒污泥的快速筛选,布水器为旋转式,为罐中污水又提供了旋流,旋流与升流共同作用,更有利于颗粒污泥的产生。本发明能够实现在生化反应罐内进行生化反应,污泥在同池内实现回流,不设二沉池,实现了简化生化反应池、培养生产颗粒污泥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好氧颗粒污泥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活性污泥法是污水脱氮除磷最常用的污水处理工艺,活性污泥法的核心是絮状活性污泥。絮状活性污泥密度小,一般AAO工艺必须设置二沉池,二沉池表面负荷设计范围为0.6-1.0m³/㎡·h,通常能够实现连续进出水的AAO工艺反应池内的污泥浓度最大只能在3000-5000mg/L。由于絮状活性污泥的特性,反应池内的污泥污泥浓度不宜过高。SBR工艺由于反应和沉淀在一个池体内,沉淀时能实现完全静沉,理论上SBR工艺可以维持很高的污泥浓度,但较高浓度的絮状活性污泥密度较小,沉降性能限制了SBR系统的污泥浓度,SBR工艺的污泥浓度也不宜过高。
为了提高单位容积内的COD负荷,减少占地面积和投资成本,污水处理技术发展了很多增加污泥浓度的方式,如增加填料采用MBBR工艺,采用MBR膜工艺实现泥水停留时间完全分离等技术。虽然能够增加单位池容的污泥浓度,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出水水质,但类似MBBR技术、MBR技术都大幅增加了运行成本,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应以提高出水水质和水量,降低吨水运行费用为目标。MBR工艺、MBBR工艺的成本相对都较高,从污泥性状分类,这些技术利用的都是絮状污泥生物处理技术。
好氧颗粒污泥是一种新颖的污水处理技术,好氧颗粒污泥具有优异的沉降性能,有更多的微生物量、更高的微生物浓度、更合理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更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更小的占地面积。目前,已经有许多好氧颗粒污泥的应用案例。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在很多方面优于传统活性污泥工艺。
好氧颗粒污泥是一种具有分层结构的污泥,其内部结构从外到内可分为好氧层、缺氧层以及厌氧层,其自身形成一个立体分层的微生物群落,包含聚磷菌、氨氧化菌、亚硝酸盐氧化菌、反硝化异养菌甚至还有厌氧氨氧化菌。好氧颗粒污泥的分层结构使得颗粒污泥通过底物扩散传质作用形成,实现COD以及氮磷的去除。好氧颗粒污泥的负荷、沉降速度远大于絮状污泥,能够减少生化池和二沉池的容积。
鉴于上述内容,研发的一种能够在污水生化处理工艺中培养和利用颗粒污泥的污水处理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好氧颗粒污泥污水处理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简化生化反应池、培养再利用颗粒污泥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种好氧颗粒污泥污水处理系统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好氧颗粒污泥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生化反应罐,所述生化反应罐包括:
进水曝气单元,包括用于向生化反应罐送水的进水管、用于向生化反应罐送气的进气管,还包括设置在生化反应罐底部并与进气管连接的曝气装置;
格栅单元,设置在生化反应罐中,用于截留进水中的悬浮物;
循环单元,设置在生化反应罐底部的布水器、用于将生化反应罐中上方的污水输送至布水器的混合液回流管,混合液回流管上设有循环泵;
泥水分离装置,设置在生化反应罐中位于混合液回流管的上方位置处,可在避免气泡、水力旋流对沉降的扰动的同时,实现泥水分离。
作为改进,所述格栅单元包括圆筒提篮状格栅。
作为改进,所述布水器包括中心管和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包括与所述中心管连通的布水管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国威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河南国威市政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943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