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蠕变聚酯工业丝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889948.7 | 申请日: | 2021-08-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79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 发明(设计)人: | 于金超;陈瑞;潘志娟;王山水;汤方明;王丽丽;张烨;邵义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1F6/84 | 分类号: | D01F6/84 |
| 代理公司: | 上海统摄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03 | 代理人: | 辛自豪 |
| 地址: | 215226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蠕变 聚酯 工业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蠕变聚酯工业丝及其制备方法,将含有端基的聚酯A与含有端基的聚酯B熔融共混纺丝,纺丝成形后在30~60℃的温度条件下平衡一段时间制得抗蠕变聚酯工业丝;制得的抗蠕变聚酯工业丝的分子链包括聚酯A分子链和聚酯B分子链,聚酯A分子链一端与聚酯B分子链一端通过连接;测得的抗蠕变聚酯工业丝的蠕变伸长率为0.7~1.1%。本发明采用反应性共混、熔融共混挤出纺丝,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纤维经30~60℃的热处理后分子链间可以形成共价键,130℃以上的高温状态下可以解二聚,在不影响纤维纺丝成形加工与回收利用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纤维的抗蠕变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聚酯工业丝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抗蠕变聚酯工业丝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酯工业丝作为产业用纺织品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纤维材料,具有强度、模量、尺寸稳定、耐冲击等方面良好的综合性能,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土工防护、矿场和海洋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工业过滤、绳缆等领域。然而,对于在某些特定场合使用的聚酯工业丝,如车用轮胎、传送带、运输带、绳索等,由于长期受到应力载荷的作用,必然要求其具有良好的抗蠕变性能,以维持纤维在应用过程中的尺寸稳定性能。因此,开发抗蠕变性能优异的聚酯工业丝不仅可以提高其安全服役寿命,又可以节省资源。
提高聚酯工业丝抗蠕变性能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提高大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2)提高纤维的结晶取向程度;(3)采用各种改性方法,使大分子发生交联;(4)提高大分子链间的作用力,包括向主链引入芳杂环、极性基团或形成互穿网络结构等。
对于聚酯工业丝而言,其本身具有高结晶高取向的结构特征,其抗蠕变性能提升的空间往往集中于提高纤维内大分子链间的作用力。专利CN201310479905.7 采用含氟环氧化合物对聚酯进行封端,利用氟原子的强电负性在聚酯分子链之间形成氢键,增大分子间的作用力,能够一定程度上起到抗蠕变的作用。但与共价键相比,氢键的作用力相对较弱,体系内可形成的氢键程度较低,使之纤维的抗蠕变性能提升有限。专利CN202011607885.3通过将卷绕后的聚酯工业丝浸泡在含有配位剂水溶液中,使得金属离子与2-(4-吡啶)对苯二甲酸进行配位,进而增加纤维内分子间的作用力及物理交联点,提高纤维抗蠕变的能力,因聚酯工业丝本身高结晶高取向的致密结构,配位剂难以向纤维内部扩散,即便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处理,增加纤维非晶区内的自由体积,也存在着分子链段解取向,影响其力学性能保持的问题。此外,采用光敏剂或热引发剂实现纤维内部的分子链交联,也是增加纤维抗蠕变性能的一种方法,但是,纤维经过化学交联以后,往往不能加热熔融,影响其回收再利用。
因此,研发一种在具有优异的抗蠕变性能的同时不影响回收再利用的聚酯工业丝及其制备方法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抗蠕变聚酯工业丝及其制备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抗蠕变聚酯工业丝,分子链包括聚酯A分子链和聚酯B分子链,聚酯A分子链一端与聚酯B分子链一端通过连接;
所述抗蠕变聚酯工业丝在温度25℃、相对湿度65%、施加张力为断裂强度的30%以及时间24小时条件下进行蠕变测试,测得的抗蠕变聚酯工业丝的蠕变伸长率为0.7~1.1%,远高于现有技术水平。
现有技术的抗蠕变聚酯工业丝多以氢键或金属离子配位,增加聚酯大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其抗蠕变性能,但是其相互作用力远低于共价键的结合力。本发明通过在聚酯大分子链端引入和基团,这两种基团之间在30~60℃的温度条件下可以自动二聚形成共价键,使得聚酯的大分子链之间产生共价交联,使得分子链间产生强相互作用力,在受到载荷的时,减小分子链的滑移,提高纤维的抗蠕变性;而在130℃以上的高温条件下,会解二聚,具有热可逆平衡的特征,不会影响聚酯工业丝热成型加工及回收再利用。
。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8994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