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原料溶解中杂质的刮除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889820.0 | 申请日: | 2021-08-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778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 发明(设计)人: | 韩厚坤;王朝安;杜晗;朱治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寒锐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21/04 | 分类号: | B01D21/04;B01D21/00;B01F1/00;B01D11/02;B08B9/08;B08B9/087 |
| 代理公司: | 滁州创科维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7 | 代理人: | 吴向青 |
| 地址: | 239000 安徽省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原料 溶解 杂质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料溶解中杂质的刮除设备,包括用于溶解原料的溶解箱体以及设置在溶解箱体上方的固定架,还包括:一设置于所述溶解箱体内且沿内壁保持滑动的刮板;一设置于所述溶解箱体外壁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相啮合的不完全齿轮和滑动齿架,所述滑动齿架的运动带动所述刮板沿所述溶解箱体内壁保持往复运动。本发明提供的原料溶解中杂质的刮除设备,通过驱动机构可以使溶解箱体内的刮板沿溶解箱体的内壁保持滑动,进而可以将溶解箱体内的浮沫杂质从内壁的一侧推动至另一侧,将原本飘散的杂质进行聚集,方便工人进行下一步处理,能够提高工人处理杂质的效率,通过推动板可以将打捞板上的浮沫刮除,进一步减少人工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钴粉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原料溶解中杂质的刮除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钴粉制备流程中,首先第一步需要将原料溶解并过滤,需要将碳铵原料和氯化钴原料分别在萃取油中溶解,以方便后续制备。
根据专利号:CN201610560953.2,公开日为2016-07-16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管道内壁油污杂质自动刮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刮除支块,刮除支块右端面焊接有传动支轴,传动支轴中部外壁通过两个一号传动轴承安装有一号传动环,一号传动环外壁上焊接有环形齿条,环形齿条上沿轴线方向均匀啮合有四个传动机构,且四个传动机构底端均匀焊接在传动支轴侧壁上;所述一号传动环的右侧均匀焊接有四根连接轴,四根连接轴的右端焊接有二号传动环,二号传动环通过两个二号传动轴承与传动支轴外壁相连;所述二号传动环的外壁上沿轴线方向均匀设置有四个刮除机构,四个刮除机构中部均安装在刮除固定环上,且刮除固定环的内壁与二号传动环之间均匀焊接有四根固定柱;所述刮除机构包括焊接在二号传动环外壁上的刮除垫块,刮除垫块上安装有七号液压缸,七号液压缸的中部固定在刮除固定环上,七号液压缸的顶端通过螺纹安装有五号法兰,五号法兰通过螺钉安装有刮除支撑板,刮除支撑板的上端面中部安装有锥形刮片。
在进行原料溶解以后,在溶解箱中,原料中含有的杂质会附着在萃取油中,形成聚拢的团状杂质,且会漂浮在上表层,由于含有萃取油成分,较为粘稠,会附着在输送管道的内壁上,不能随着液体一起从管道排出,需要将其捞出,由于溶解箱的打捞口一般开设在溶解箱一侧,工作人员难以在打捞口的一侧将另一侧的杂质捞出,不便于工人操作的同时也影响了杂质打捞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原料溶解中杂质的刮除设备,旨在解决工作人员难以在打捞口的一侧将另一侧的杂质捞出,不便于工人操作以及杂质打捞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原料溶解中杂质的刮除设备,包括用于溶解原料的溶解箱体以及设置在溶解箱体上方的固定架,还包括:
一设置于所述溶解箱体内且沿内壁保持滑动的刮板;
一设置于所述溶解箱体外壁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相啮合的不完全齿轮和滑动齿架,所述滑动齿架的运动带动所述刮板沿所述溶解箱体内壁保持往复运动。
作为优选的,还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溶解箱体外壁的固定板以及转动设置于两个所述固定板之间的转动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转动杆外壁的驱动棘轮以及设置于所述滑动齿架外壁的驱动齿架,当所述驱动齿架保持向所述驱动棘轮运动时,使所述驱动棘轮保持旋转。
作为优选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板外壁的齿轮组以及与齿轮组相啮合的驱动齿轮,所述齿轮组包括固定安装于所述转动杆上的主动轮,当所述转动杆保持旋转时,主动轮通过所述齿轮组使所述驱动齿轮保持往复旋转。
作为优选的,还包括设置于固定板外侧的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所述固定架外壁上的从动轮以及设置于固定板外壁上的驱动轮,所述驱动轮通过所述驱动齿轮保持旋转,所述传动机构通过所述驱动齿轮使所述从动轮保持往复旋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寒锐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寒锐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898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