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DCS零坡度虹吸排水收集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886704.3 | 申请日: | 2021-08-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56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 发明(设计)人: | 杨自宁;李松艳;陈红;梁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方案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D13/00 | 分类号: | E04D13/00;E04D13/04;E04D13/064;E03B3/02;E02B1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宏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7 | 代理人: | 何艳娥 |
| 地址: | 310016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dcs 坡度 虹吸 排水 收集 系统 | ||
1.一种DCS零坡度虹吸排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水板(11)、排水管(2)、收集池(3)、土工布和透气结构(4);
所述排水板(11)表面阵列分布有若干支撑凸台(111),若干个所述排水板(11)相互拼接形成矩形排水阵列(1),施工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矩形排水阵列(1);
所述排水管(2)水平方向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进水口(21),各个排水管(2)呈网格状分布在施工表面上,相邻的所述排水管(2)相互连通;
所述矩形排水阵列(1)设置在各个排水管(2)形成的网格内,所述排水管(2)与相邻的排水板(11)之间相互抵触;
所述排水管(2)相互连通形成的管路与收集池(3)连通;
所述土工布铺设在排水板(11)及排水管(2)的上侧;
所述透气结构(4)与排水管(2)连通,所述透气结构(4)用于在完成系统建设并完成植被种植后保持排水管(2)与大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DCS零坡度虹吸排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池(3)的高度低于施工表面,所述收集池(3)上连通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虹吸变径管(5),所述虹吸变径管(5)分为相互连通的上半部(51)和下半部(52),所述上半部(51)的管道内径大于下半部(52)的管道内径,所述虹吸变径管(5)的下半部(52)与收集池(3)连通且上半部(51)与排水管(2)连通,从而实现了收集池(3)与排水管(2)组成的管路的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DCS零坡度虹吸排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池(3)与虹吸变径管(5)之间设有检查井(31),所述检查井(31)顶部与虹吸变径管(5)连通,所述检查井(31)的底部与收集池(3)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DCS零坡度虹吸排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支撑凸台(111)包括高低不同的若干种,各种高度不同的所述支撑凸台(111)交错设置在排水板(11)上,每个所述支撑凸台(111)的周向均至少有一个与自身高度不同的支撑凸台(1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DCS零坡度虹吸排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板(11)一侧固设有扣接板(112),所述扣接板(112)与排水板(11)顶侧连接,所述扣接板(112)上设有若干扣接凸台(113),所述排水板(11)与扣接板(112)相背的一侧设有若干连接凸台(114),所述连接凸台(114)的位置与扣接凸台(113)相对应,所述扣接凸台(113)为底端开口的空心凸台,所述扣接凸台(113)的内腔与相应的连接凸台(114)相适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DCS零坡度虹吸排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凸台(111)呈棱台型,所述支撑凸台(111)的周向侧壁上设有加强肋(1111),所述加强肋(1111)上设置有肋槽(111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DCS零坡度虹吸排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2)横截面的外轮廓为方形,所述进水口(21)的底壁与排水管(2)内底壁平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DCS零坡度虹吸排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2)内侧顶部的左右两侧设有加强结构(22),所述加强结构(22)包括两个第一加强筋板(221)和一个第二加强筋板(222),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加强筋板(221)与管体内顶壁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一加强筋板(221)与管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加强筋板(221)远离管体内壁的一侧侧壁相互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板(222)与两个第一加强筋板(221)相互连接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板(222)与管体内壁的顶角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方案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方案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8670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