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式隧道锚碇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886409.8 | 申请日: | 2021-08-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005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 发明(设计)人: | 廖明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E21D21/00 | 分类号: | E21D21/00;E21D20/00 |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001 | 代理人: | 庞宽 |
| 地址: | 430081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隧道 结构 | ||
1.一种复合式隧道锚碇结构,设于边坡滑动面(1)的岩层(14)内,其特征在于,包括与主缆(11)入射方向平行的主缆接入洞(2),通过主缆接入洞(2)依次开挖形成的散索室(3)、楔形室(4),散索室(3)的平均截面积为A而散索室(3)下端到上端的长度为a,楔形室(4)的基底面积为B而高度为b,所述主缆接入洞(2)内安装有散索鞍(5),散索室(3)靠近主缆接入洞(2)的一端设有导向件(6),散索室(3)和楔形室(4)的交界面设有转向件(7),楔形室(4)的基底面设有锚具(8),所述散索室(3)内设有前锚块(9),所述楔形室(4)内设有后锚块(10),散索室(3)与主缆接入洞(2)的中心轴线方向重合,楔形室(4)的中心轴线靠近边坡滑动面(1)一侧与水平面的夹角β大于主缆(11)的入射角δ,主缆(11)从主缆接入洞(2)经过散索鞍(5)分散成数量与主缆(11)数量相同的间隔并排设置的钢绞线(12),所有钢绞线(12)通过导向件(6)平均分散至散索室(3)的截面内并穿过前锚块(9),再通过转向件(7)转向并平均分散至楔形室(4)的截面内,最后穿过后锚块(10)后分别通过锚具(8)固定在楔形室(4)的基底面;
所述锚具(8)包括锚入楔形室(4)基底面的抗剪切结构和与每根钢绞线(12)连接的锚固连接器,所述抗剪切结构包括锚入楔形室(4)基底面下方的抗拔桩(15)和抗剪桩/抗剪墙(16),所述抗剪桩/抗剪墙(16)布置在楔形室(4)底部或在楔形室(4)底部靠边坡滑动面(1)的一侧;
当主缆(11)被设计承受的力P,并布置n根抗拔力为Fk的抗拔桩(15),和布置的抗剪强度为J的抗剪桩/抗剪墙(16)的面积为s时,散索室(3)和楔形室(4)设计参数满足以下条件:
nFk+Aaρ+Bbρ≥Psinδ;
sJ≥Pcosδ;
ρ为散索室(3)和楔形室(4)内浇筑的混凝土的密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隧道锚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锚块(9)和后锚块(10)的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或矩形、或多边形、或上述形状的组合,其截面面积从前锚面向后锚面逐渐增大,所述主缆接入洞(2)、散索室(3)和楔形室(4)均包括贴设于前锚块(9)和后锚块(10)表面的支护层(13),所述前锚块(9)和后锚块(10)与周围的支护层(13)在主缆(11)的作用下组成包裹在岩层(14)内的隧道/重力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隧道锚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的范围为179°-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隧道锚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6)包括由多根套管组成的蜂窝结构、或密布孔洞的刚性垫板,所述转向件(7)包括密布孔洞的刚性垫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隧道锚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剪切结构还包括锯齿状刚性底板,该锯齿状刚性底板的齿槽与边坡滑动面(1)平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8640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