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装配式建筑用防倾斜水平装置及其实施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885785.5 | 申请日: | 2021-08-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381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 发明(设计)人: | 王云青;王瑶瑶;李声敏;王兆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军瑶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21/16 | 分类号: | E04G21/16;G01C9/00;G01C9/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联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21 | 代理人: | 张娅玲 |
| 地址: | 238200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经济开***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配式 建筑 倾斜 水平 装置 及其 实施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用防倾斜水平装置及其实施方法,属于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包括起吊底座,起吊底座安装在起吊机上,所述起吊底座上设置有建筑板材,所述建筑板材通过防倾斜水平机构连接在起吊底座上。本发明的装配式建筑用防倾斜水平装置及其实施方法,建筑板材初步装配后,使水平度检测杆接触建筑板材,水平度检测杆在横移的过程中,若遇到不平整面,报警器开启报警,提示建筑板材装配倾斜,通过液压缸驱动连接座和起吊挂钩移动,使建筑板材也随之移动进而使建筑板材微调,之后通过水平度检测杆再次进行水平度检测,依次循环,直至建筑板材装配水平,可有效防止建筑板材装配倾斜,能充分保证其装配的水平度,提高装配式建筑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用防倾斜水平装置及其实施方法。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因为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代表。
建筑板材在进行装配时,多采用起吊机将建筑板材吊起后,操作人员手动进行装配,由于人工装配,易导致建筑板材装配倾斜,不能充分保证其装配的水平度,导致装配式建筑质量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用防倾斜水平装置及其实施方法,可有效防止建筑板材装配倾斜,能充分保证其装配的水平度,提高装配式建筑质量,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装配式建筑用防倾斜水平装置,包括起吊底座,起吊底座安装在起吊机上,所述起吊底座上设置有建筑板材,所述建筑板材通过防倾斜水平机构连接在起吊底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防倾斜水平机构包括防倾斜水平调节组件和防倾斜水平检测组件,所述防倾斜水平调节组件和防倾斜水平检测组件均安装在起吊底座上且起吊底座通过防倾斜水平调节组件与建筑板材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防倾斜水平调节组件包括液压缸、旋转轴、连接座和起吊挂钩,所述液压缸安装在起吊底座的两端,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通过旋转轴连接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安装有起吊挂钩,所述起吊挂钩悬挂在建筑板材上。
进一步地,所述防倾斜水平检测组件包括固定基座、牵引支架、驱动电机、传动齿轮、固定齿条、电动推杆和水平度检测单元,所述固定基座安装在起吊底座上,所述固定基座上嵌有牵引支架,所述牵引支架上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传动轴,传动轴通过轴承安装在牵引支架内且传动轴通过花键安装有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与固定齿条啮合,所述固定齿条固定在固定基座上,所述牵引支架上安装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连接有水平度检测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度检测单元包括外壳体、蓄电池、报警器、动触片、第一定触片、第二定触片、水平度检测杆、伸缩弹簧和伸缩导向柱,所述外壳体连接在电动推杆上,所述外壳体的内壁设置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上设置有报警器、第一定触片和第二定触片,所述第一定触片和第二定触片分别位于蓄电池的两端,所述第一定触片和第二定触片之间设置有动触片,所述动触片安装在水平度检测杆上,所述水平度检测杆通过伸缩弹簧和伸缩导向柱连接在外壳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动触片通过导线与报警器电连接,所述报警器通过导线与蓄电池电连接,所述蓄电池通过导线分别与第一定触片和第二定触片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的底部开设有供水平度检测杆受压而移动的导向滑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建筑用防倾斜水平装置的实施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起吊机带动起吊底座和建筑板材移动,使建筑板材进行初步装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军瑶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军瑶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857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