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吸碳材料及其合成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885757.3 | 申请日: | 2021-08-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313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 发明(设计)人: | 张昌泉;李朝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
| 主分类号: | B01J20/18 | 分类号: | B01J20/18;B01J20/10;B01J20/30;B01J20/32;B01D53/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96 | 代理人: | 叶帅东 |
| 地址: | 518073 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材料 及其 合成 方法 | ||
一种CO2吸附剂制备方法及应用,以SiO2为原料经浸渍及冷冻干燥法负载胺、CO2吸附、添加铝源合成负载胺的ZSM‑5分子筛复合材料用于CO2的吸附。本方法实现了胺在载体中三维孔道表面精确而均匀的修饰,且兼具铝基、硅基材料的优点。在制备方法上,本方法提供的制备过程中未使用任何有机溶剂,具有环境友好、安全易操作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吸附剂的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吸附CO2的高效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大气中CO2浓度不断攀升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在“碳中和、碳达峰”的时代背景下,CO2捕集与封存技术十分重要。
目前,醇胺溶液吸收法、金属化合物吸收法、低温储存、膜分离法等被应用于CO2捕集与封存,但是,所用化学试剂及设备昂贵、再生困难等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限制了上述方法大规模的应用。
固态胺吸附技术以其强吸附能力、低再生能耗、优异循环稳定性等优势成为了理想的CO2捕集与封存技术。
固态胺吸附技术以固体多孔材料为载体,将胺负载到固体材料表面增加碱性位数量从而提高CO2吸附容量,所以,固体多孔材料的孔隙结构及表面性质将对CO2吸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固态胺吸附材料主要集中于单一硅基与单一铝基负载有机胺。CN110551317A介绍了一种采用溶胶-凝胶法通过共缩聚反应制备得到负载有机胺的硅基气凝胶CO2吸附剂,该吸附剂在常压、40℃下对CO2的最大吸附量达到24mg/g。CN104148020B介绍了一种以氧化铝基介孔复合氧化物为载体负载四乙烯五胺的CO2吸附剂,该吸附剂在常压、室温下对CO2的最大吸附量达到89mg/g。张作泰教授合成多孔纳米Al2O3载体,在Al2O3载体上负载PEI制备固态胺材料,成功制备出CO2吸附能力达136mg/g的吸附剂。该吸附剂在实际CO2气氛下循环再生依然保持非常稳定的吸附能力,经10次循环后CO2吸附量仍高达111mg/g,比传统的硅基固态胺材料显著提高了5.5倍。
上述已报道的方法中使用的载体均是三维的多孔结构,增大了吸附材料的比表面积,但不利于使用胺进行精确而均匀的修饰。因此,开发一种可精确、均匀负载胺的吸碳材料对固态胺吸收技术用于CO2捕集及封存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出了一种用于CO2吸附的高效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CO2吸附剂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浸渍及冷冻干燥法负载胺;
将SiO2粉末超声分散于去离子水中,向分散液中加入胺后剧烈搅拌0.5~1.5小时,使SiO2与胺充分混合,搅拌结束后冷冻干燥48小时,得到胺/SiO2。
所述胺为四亚乙基五胺、三亚乙基四胺、二乙醇胺、聚乙烯亚胺、三丙胺、三异丙醇胺、甲酰胺、对苯二胺、邻苯二甲酰亚胺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SiO2为沉淀法白炭黑、气相法白炭黑。
所述负载胺的质量为稳定分散液中SiO2质量的0.2%~50%。
第二步,CO2吸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857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