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保领域用金属粉碎收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84755.2 | 申请日: | 2021-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099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金蓉 |
主分类号: | B02C4/08 | 分类号: | B02C4/08;B02C18/12;B02C21/00;B02C23/00;B02C23/04;B02C23/16 |
代理公司: | 慈溪夏远创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86 | 代理人: | 陈伯祥 |
地址: | 550000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保 领域 金属 粉碎 收集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保领域用金属粉碎收集装置,包括破碎框,所述破碎框的顶部设置有防护组件,所述破碎框内部两端顶部的两侧皆设置有第二转轴,两组所述第二转轴的外侧皆套设有粉碎辊,两组所述第二转轴背面一端皆设置有齿轮,两组所述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破碎框正面一端顶部的一侧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破碎框内部两端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过滤网。本发明通过传动组件、第二锥齿轮、第一转轴、粉碎刀、导流仓、过滤网和支撑杆之间的相互配合,在对金属粉碎完毕后,可以对粉碎后的金属中残留大量的未完全粉碎的金属块再次进行筛选和粉碎,减少人工去进行自动筛选,减少劳动量,提高工作效率以及筛选的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粉碎收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环保领域用金属粉碎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越加的深入,金属废料在回收时会对其进行粉碎再收集,于是需要用到相应的环保领域用金属粉碎收集装置。
当前的粉碎收集装存在一定不足:
1、在对金属粉碎完毕后,粉碎后的金属会残留大量的未完全粉碎的金属块,现有的往往时通过人工去进行自动筛选,筛选完毕需要再次进行粉碎,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缺乏较好的自动筛选粉碎的机构;
2、同时在对金属装置粉碎的时候,金属会出现断裂飞溅的情况发生,飞溅的金属块速度非常的快,飞溅的金属块很容易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同时在物料收集满时,需要对物料进行转移堆放或存储,但是在对收集盒转移时,出料口就会暴露在外界,由于机器还在不断地工作,会有不断的金属碎屑落下,造成金属碎屑的浪费,对环境造成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保领域用金属粉碎收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缺乏较好的自动筛选和粉碎的机构;没有较好的防护机构,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物料的继续下落造成物料的浪费相关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环保领域用金属粉碎收集装置,包括破碎框,所述破碎框的顶部设置有防护组件,所述破碎框内部两端顶部的两侧皆设置有第二转轴,两组所述第二转轴的外侧皆套设有粉碎辊,两组所述第二转轴背面一端皆设置有齿轮,两组所述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破碎框正面一端顶部的一侧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破碎框内部两端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过滤网,所述破碎框内部两侧的底部皆设置有导料口,所述破碎框两侧的底部皆设置有导流仓,所述破碎框内部两端的底部设置有传动组件,所述破碎框的底部设置有粉碎仓,所述粉碎仓内部的两侧设置有支撑杆,两组所述支撑杆的顶部套设有第一转轴,两组所述第一转轴的顶部皆设置有粉碎刀,两组所述第一转轴的底部皆设置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粉碎仓内部的底部设置有出料口,所述粉碎仓底部的两侧皆设置有第一滑槽,两组所述第一滑槽的内部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两组所述第一滑块的底部皆设置有挡板,两组所述挡板的底部皆设置有第二滑槽,两组所述第二滑槽的内部皆滑动设置有安装滑块,两组所述安装滑块的底部设置有集料仓。
优选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导料板、撞击杆、第一锥齿轮、凸轮、双轴电机、第三转轴和固定杆,所述导料板位于破碎框内部两端的底部,所述导料板的底部设置有双轴电机,所述双轴电机的输出端皆设置有第三转轴,两组所述第三转轴相互远离的一侧皆设置有第一锥齿轮,两组所述第三转轴的外侧皆套设有凸轮,所述导料板内部的两侧套设有撞击杆,两组所述撞击杆的外侧套设有固定杆。
优选的,所述防护组件包括防护框、防护板、弧形杆和弹簧,所述防护框位于破碎框的顶部,所述防护框内部两侧的顶部皆铰接有防护板,所述防护框内部两侧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弧形杆,两组所述弧形杆的外侧皆套设有弹簧。
优选的,所述防护板内部靠近弧形杆的一侧设置有弧形通孔,且弧形通孔与弧形杆相互滑动适配。
优选的,所述固定杆的两端与破碎框内部的两端相互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撞击杆位于凸轮的正上方,且所述撞击杆的顶部设置有橡胶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金蓉,未经杨金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847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性彩色防紫外线面漆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柳编制品外表面清理抛光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