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后浇带的支撑体系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82971.3 | 申请日: | 2021-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030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彭勋;赵争;徐洪瑞;刘楠楠;朱笛笛;孟令举;于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3/00 | 分类号: | E04G13/00;E04G17/00;E04G11/48;E04G25/04;E04G25/06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 代理人: | 柳萌 |
地址: | 450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后浇带 支撑 体系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后浇带的支撑体系,包括独立支撑单元、后浇带支撑机构以及梁板支撑单元。其中,独立支撑单元设有两组,分别设置在后浇带的两侧,每个独立支撑单元包括第一支撑桁架及多个第一模板。后浇带支撑机构包括多个支撑组件及多个辅助模板;各支撑组件能够在对应的辅助模板向上翻转至水平设置,且两端分别与两组独立支撑单元中的第一模板对接后,水平转动至对应的辅助模板下方,以沿着竖直方向对辅助模板进行支撑。梁板支撑单元设有两组用于后浇带沿着第二方向两侧的梁板浇筑成型。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后浇带的支撑体系通过多个辅助模板与支撑组件的配合,能够保证对后浇带位置处支撑的快速拆装,提高施工效率,实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后浇带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后浇带的支撑体系。
背景技术
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混凝土带。后浇带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地带。后浇带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形成薄弱部位。
现有技术中,对于后浇带的支撑体系,通常是先搭建后浇带模架,再搭建后浇带独立支撑架,最后搭建顶板模架,该种结构在后浇带两侧的梁板浇筑完毕后,需对后浇带模架和顶板模架进行拆除,以清理后浇带部分内部的杂物,而且当后浇带浇筑前,还需要再重新搭建顶板模架。因为模架的结构较为复杂,拆除过程费事费力,严重降低施工效率,实用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后浇带的支撑体系,旨在能够解决现有的后浇带支撑体系因拆装困难而导致的实用性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后浇带的支撑体系,包括:
独立支撑单元,设有两组,两组所述独立支撑单元间隔设置;设定后浇带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为第二方向;两组所述独立支撑单元用于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分别设置在后浇带的两侧;每个所述独立支撑单元包括第一支撑桁架及多个第一模板;所述第一支撑桁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模板平铺在所述第一支撑桁架的顶端;
后浇带支撑机构,位于两个所述独立支撑单元之间;包括多个支撑组件及多个辅助模板;多个所述辅助模板与其中一组所述独立支撑单元中的多个所述第一模板一一对应设置,且各所述辅助模板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模板相铰接;多个所述支撑组件与多个所述辅助模板一一对应设置,多个所述支撑组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且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支撑组件均与所述第一支撑桁架水平转动连接;各所述支撑组件用于在对应的所述辅助模板向上翻转至水平设置,且两端分别与两组所述独立支撑单元中的所述第一模板对接后,水平转动至对应的所述辅助模板下方,以沿着竖直方向对所述辅助模板进行支撑;
梁板支撑单元,设有两组,两组梁板支撑单元分别与两组所述独立支撑单元一一对应设置;任意一组所述梁板支撑单元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设置在对应的所述独立支撑单元远离所述后浇带支撑机构的一侧,以与所述独立支撑单元共同支撑,用于后浇带沿着第二方向两侧的梁板浇筑成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各所述第一支撑桁架包括:
第一立杆,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立杆沿着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一立杆均沿着竖直方向设置;
第二立杆,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立杆沿着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二立杆均沿着竖直方向设置;各所述第二立杆与各所述第一立杆一一对应设置,且任意一个所述第二立杆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立杆沿着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以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829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