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特长富水岩溶隧道斜井降排水施工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882969.6 | 申请日: | 2021-08-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82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 发明(设计)人: | 李芒原;寇小勇;郎志军;郜现磊;黄林超;郭鹏;李国琛;张炜;杨国翔;任兴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七局第一建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F16/02 | 分类号: | E21F16/02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 代理人: | 柳萌 |
| 地址: | 113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特长 岩溶 隧道 斜井 排水 施工工艺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特长富水岩溶隧道斜井降排水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安装倒U型管道,倒U型管道的第一端伸入斜井的液面之下,第二端由斜井的外部向下延伸至低于第一端的高度位置,第二端设有截止阀;安装泵站,泵站的进水端伸入斜井的液面之下,排水端与倒U型管道连通;关闭截止阀,并开启泵站将倒U型管道内抽满水;开启截止阀,斜井内的水在虹吸效应下由第二端排出。本发明提供的特长富水岩溶隧道斜井降排水施工工艺,能够利用虹吸效应进行斜井排水,排水效率高,排水过程不受泵站功率的制约,能够降低设备成本和运行成本,且排水设施安装施工难度小、周期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施工排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特长富水岩溶隧道斜井降排水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在进行富水岩溶隧道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容腔突发涌水的情况,当涌水量较大时,主洞内的水会由斜井底部的贯通面涌入斜井内部,严重时会直接将斜井淹没,需要将涌水排出后才能继续进行掘进作业,而对于特长富水岩溶隧道而言,通常斜井的竖直高度都在一百米以上,当斜井内部充满涌水时,主洞内会产生极大的水压,因此采用常规的由主洞掌子面向贯通面打孔泄水的方式风险极高,对于这种情况,需要通过泵站对斜井进行排水,使斜井水位下降到能够进行安全作业的高度后,才能够进行主洞打孔泄水,但是由于斜井内水量大,保守估计也能够达到数十万方,且每天的持续涌水流量也能够达到数千方,因此常规功率的泵站根本无法满足斜井排水需求,而在斜井的入口安装超大型的泵站一方面是建设难度大、周期长,严重影响隧道施工进度,另一方面超大型泵站本身的成本、其运行所需的电力设施,以及运行耗电成本等均十分昂贵,经济性极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特长富水岩溶隧道斜井降排水施工工艺,旨在降低特长富水岩溶隧道施工出现大量涌水时的排水成本、提高排水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特长富水岩溶隧道斜井降排水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安装倒U型管道,倒U型管道的第一端伸入斜井的液面之下,第二端由斜井的外部向下延伸至低于第一端的高度位置,第二端设有截止阀;
步骤S102,安装泵站,泵站的进水端伸入斜井的液面之下,排水端与倒U型管道连通;
步骤S103,关闭截止阀,并开启泵站将倒U型管道内抽满水;
步骤S104,开启截止阀,斜井内的水在虹吸效应下由第二端排出;
步骤S105,随着斜井内的液面高度下降,通过加长倒U型管道并对第一端和第二端的位置进行调整,使第一端始终处于斜井的即时液面之下,且第二端始终低于第一端的高度位置,直至将斜井内的水排放至第一目标液面高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倒U型管道包括:
入水段,一端作为第一端伸入斜井的液面之下,另一端延伸至斜井的顶端口部;
排水段,一端作为第二端固定在岩壁上,另一端向上延伸至斜井的顶端口部;
过渡段,为中部向上弯曲的弧形,过渡段固定在斜井的顶端口部侧方的岩壁上,一端与入水段的延伸端对接,另一端与排水段的延伸端对接;
其中,过渡段的管壁上设有泄压阀,在泵站向倒U型管道内抽水时,泄压阀开启,在第二端排水时,泄压阀关闭。
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05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51,在即时液面下降至露出第一端时,在入水段与过渡段之间加装入水延长段,使第一端伸入即时液面之下;
步骤S1052,在排水段与过渡段之间或第二端加装排水延长段,使第二端的高度位置低于第一端的高度位置;
步骤S1053,关闭截止阀并开启泄压阀,通过泵站将倒U型管道内重新抽满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七局第一建筑有限公司,未经中建七局第一建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829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