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藻多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882793.4 | 申请日: | 2021-08-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984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 发明(设计)人: | 千忠吉;刘怡;裴育;洪鹏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海洋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7K7/06 | 分类号: | C07K7/06;C12P21/06;C07K1/18;A23L33/18;A61K38/08;A61P9/1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微策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33 | 代理人: | 吕姿颖 | 
| 地址: | 524003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肽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A61K38/00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藻多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微藻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为:EMFGTSSET,MTT检测结果显示ETT(10‑100μM)对HUVEC细胞无毒性。ETT对LOX‑1表达、ROS积累、各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表达的具有影响。它通过抑制LOX‑1的表达来抑制ROS的过度产生,从而抑制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这些结果意味着ETT通过抑制ox‑LDL诱导的炎症和细胞凋亡而表现出抗动脉粥样硬化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A61K38/00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藻多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动脉粥样硬化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也是全球主要死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系很复杂,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涉及内皮细胞、脂质代谢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在这些因素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开始的早期步骤。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病变常累及大中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斑块内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积累,这些脂蛋白可以通过作用于氧化应激而诱导内皮细胞的功能障碍和凋亡。通过特定受体,即凝集素型氧化LDL受体(LOX-1)。
许多研究表明,由ox-LDL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由内皮受体LOX-1介导。ox-LDL诱导的LOX-1过度表达可导致内皮激活和/或损伤,因为LOX-1促进ROS的产生。ROS的过量产生导致一系列蛋白激酶、酪氨酸激酶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顺序磷酸化。MAPK级联介导NF-κB、Nrf2等多种转录因子的激活。然后,caspase-3、Bax和其他凋亡相关蛋白通过这些转录因子调控的途径表达。ox-LDL还可以通过激活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三磷酸-吡啶核苷酸(NADH/NADPH)氧化酶导致ROS形成。同时,已经证明ox-LDL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中各种细胞的炎症反应,并诱导各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包括TNF-α、IL-1β、IL-6、ICAM-1和VCAM-1。因此,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中释放的促炎介质可以成为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措施。
目前临床上将他汀类药物应用为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同时会出现各种副作用,包括他汀类药物相关肌肉症状(SAMS)、糖尿病(DM)、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因此,对于寻找并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新式药物迫在眉睫。
近年来,天然活性物质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由于其相对较低的毒性和较为丰富的活性,相关抗疾病研究愈来愈多。海洋微藻被认为是一种高价值的海洋生物资源,为人类生物医学和化学工业的研究提供了优良且尚未开发的生物活性成分。已有研究表明,其具有作为抗氧化剂、抗炎剂、抗癌剂、抗菌剂和抗过敏剂的潜在用途。
CN104800825A公开了从微藻中分离出来的肽通过MAPK和NF-κB诱导成骨细胞分化方法,所得到的活性骨肽分子量小,生物活性高,易被人体吸收。
CN102822343A公开了微藻中异源多肽的生产,微藻胞外体、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包含异源多肽的微藻胞外体,以及他们的组合物。
本发明中所研究对象为中国南部湛江湾地区的湛江等鞭金藻,它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蛋白质,广泛用作贝类的水产养殖饲料,以及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的幼虫。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湛江等鞭金藻中分离出一种新肽,其生物学活性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微藻多肽,其氨基酸序列为:EMFGTSSET。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微藻多肽的制备方法,将微藻干粉用酶水解,通过体外模拟胃肠消化过程得到水解物,将水解物过离子交换柱纯化后进行氨基酸序列和分子量测定。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微藻为湛江等鞭金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海洋大学,未经广东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827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