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轮廓与深度顺序辨识的复合材料分层损伤辨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81261.9 | 申请日: | 2021-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209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军;丁旭云;李豪;王逸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9/04 | 分类号: | G01N29/04;G01N29/3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张乾桢;邓治平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轮廓 深度 顺序 辨识 复合材料 分层 损伤 方法 | ||
1.一种轮廓与深度顺序辨识的复合材料分层损伤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实现步骤如下:
第一步:针对所要分析的复合材料结构,布置主动式压电传感器和被动式应变传感器,其中,按照阵列的方式布置kl个主动式压电传感器,在结构的传力路径上共布置n个表面应变传感器;
第二步:在结构上布置环形分布的主动式压电传感器,给定激励频率ωc,以该频率为中心频率,形成5波峰窄带正弦激励信号u(t),激励出兰姆波;用θ表示兰姆波的传播方向和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在结构完好状态下测量该兰姆波对应的波包沿各个方向的传播速度Vg(θ);
第三步:在结构上按照矩形阵列布置共kl个压电传感器;利用第m个主动式压电传感器进行激励,m=1,…,kl;当层合结构处于完好和损伤状态时,进行第二步中的兰姆波激励,记两种状态下其余PZT接收到的时域信号分别为RAIq(t)和RADq(t),q=1,…,m,…,kl,从而得到由损伤引起的散射信号RAq(t)=RADq(t)-RAIq(t);然后,使用香农小波变换来获得该信号对应的时域能量分布ERAq(t);
第四步:依次扫查监测区域中的每个位置D(x,y),并将位置D与每个压电传感器之间的距离记录为r′1,r′2,…,r′kl,和,将位置D相对于每个压电传感器的方位角记录为θ1,θ2,…,θkl;然后将ERAm(t),m=1,……,kl进行反转,延迟和相位平移后叠加,得到合成后的信号ERSm(x,y);
第五步:通过使用每个PZT依次激励,并执行第四步的操作,获得与位置D相对应的像素值ERS(x,y);
第六步:通过对监测区域中的每个离散位置进行第三、四、五步的操作,获得整个区域中的像素值矩阵ERS,将矩阵中具有最大像素值的点相对应的位置视为损伤的中心位置Dc(xd,yd);
第七步:激励第m个压电传感器,m=1,……,kl,并接收损伤引起的散射信号RAm(t);然后从RAm(t)中提取直达波,计算出兰姆波从第m个压电传感器激发到接收所经过的时间ToFm;
第八步:根据第二步测量出的Vg(θ)和第七步计算出的ToFm,计算出对应于第m个压电传感器的边界点所处的轨迹Lbm(θ);然后结合第六步中得到的Dc(xd,yd)和Lbm计算出对应于第m个压电传感器的边界点B(xbm,ybm);
第九步:重复第七、八步,直到所有的压电传感器均被用于激励和接收,而后得到辨识出的边界点的集合PB=[PB1,PB2,...,PBkl];
第十步:根据第九步的边界点集合PB,进行样条拟合,得到分层损伤轮廓的近似曲线db(j),即分层损伤区域的近似表征;
第十一步:在第十步得到的分层损伤区域基础上,记td表示分层发生的深度,εn×1为测量得到的表面应变向量,损伤p(td|εn×1)为基于实测应变εn×1得到的任意分层深度td的后验概率;记td的先验概率p(td)为均匀分布,计算后验概率所需的似然函数为p(εn×1|td);利用p(td)和p(εn×1|td)计算出p(td|εn×1),将对应于p(td|εn×1)中最大值的td视为分层发生的深度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8126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