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中低原子序数物质的μ子成像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880685.3 | 申请日: | 2021-08-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765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7 |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冬;季选韬;魏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B6/00 | 分类号: | A61B6/00;A61B6/02;G01N23/044 |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张珉瑞 |
| 地址: | 4210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原子序数 物质 成像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中低原子序数物质的μ子成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获取所有重建μ子径迹与若干个给定数学平面的交点的坐标;S2、将各交点的坐标取整后赋予给对应的体素;S3、统计每个体素的交点数量;S4、筛选出交点数量大于预设阈值的体素;S5、将筛选后的体素成像,得到待成像物体的图像。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计算重建μ子径迹与给定数学平面的交点坐标,再根据交点的密集程度将待成像物体断层成像。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对μ子径迹探测器的灵敏面积要求不高,且没有采用迭代的思想,可以通过设定阈值排除掉偶然符合产生的错误信息,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厘米级物体的成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粒子成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中低原子序数物质的μ子成像方法。
背景技术
放射源宇宙射线μ子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无损成像技术,宇宙射线μ子具有以下2 个优点:
1.强穿透性。宇宙射线μ子是一种穿透性极强的高能带电粒子,能够轻易地穿透厚的屏蔽层,比如海关集装箱内的放射性屏蔽材料、核反应堆、金字塔和火山口等。2.“无损”性。宇宙射线μ子是一种天然放射源,在其成像检测过程中不会引入额外的放射源,能够实现真正的“无损检测”。而常规检测方式引入了γ光等人工放射源,可能会对待成像检测物体造成辐照损伤。
目前,对宇宙射线μ子成像技术的研究,聚焦于μ子的散射成像和透射成像两种技术:
1.散射成像技术利用μ子穿过待成像检测物体后携带的散射角信息成像,该技术具有辐射安全性好、对高Z材料探测灵敏度高、环境友好等诸多优点。
2.透射成像技术利用μ子穿过待成像检测物体后能量和通量的衰减成像,其特点是可以对大体积物质进行深层检测,该技术成功无损检测出了金字塔内部暗室以上两种μ子成像技术,均存在一个共同的局限性:对中、低Z(原子序数)物质成像效果差,且基于μ子的透射成像技术不适用于小体积物质。
综上,现有μ子成像技术,聚焦于对高Z、大体积的物质成像,而对中低Z和小体积物质成像效果差。例如,在医学成像领域,由于不能利用μ子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无损检测成像,因此使用的均为人工放射源,这就增加了人体的额外吸收剂量,且提高辐照损伤风险,该领域内缺少一种对人体“无损”的成像技术。
针对现有μ子成像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公开号为CN 112807004 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针对中、低Z成像的μ子成像技术,该技术通过2层μ子径迹探测器和4个四面环绕的闪烁体探测器组成的探测系统(如图1所示),利用以下三步实现成像:1.利用μ子的次级辐射来获得重建μ子径迹;2.将重建μ子径迹进行分类,转换为重建μ子径迹密集度3.利用MLEM成像算法和ASD-POCS成像算法分别获得三视图,从而实现成像。这种μ子成像技术理论上可以实现μ子对中、低Z物质的成像,但该项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以下缺点:
1.MLEM成像算法和ASD-POCS成像算法均需要至少90度的重建μ子径迹密集度数据,这就要求μ子径迹探测器的灵敏面积足够大,假设待成像物体为10cm*10cm*10cm的物体,则探测器的灵敏面积至少需要30cm*30cm,而这种大灵敏面积的μ子径迹探测器的制造成本非常高。
2.MLEM成像算法和ASD-POCS算法均属于迭代算法,迭代算法有将错误信息放大的缺点。由于μ子径迹探测器和闪烁体探测器存在偶然符合的情况,会不可避免的导致记录下错误的信息作为重建μ子径迹,该错误信息会通过迭代放大最终造成重建图像的严重畸变。
3.ASD-POCS算法是通过两种条件交替收敛实现成像的算法,如果想要获得没有畸变的图像,要求μ子径迹探测器的位置分辨率足够高,即重建μ子径迹的信息足够准确。以目前国际上能稳定生产的先进μ子径迹探测器mecromegas为例,也仅有约为200微米的位置分辨率,不足以达到对厘米级物体的成像(想要使用上述方法达到对厘米级物体的成像,理论上需要50微米的位置分辨率,现有μ子径迹探测器无法实现)。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华大学,未经南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806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