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一次性使用防针刺伤避光留置针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879147.2 | 申请日: | 2021-08-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996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 发明(设计)人: | 匡雨轩;匡志民;王发善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博康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M5/158 | 分类号: | A61M5/158 |
| 代理公司: | 南京灿烂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56 | 代理人: | 赵丽 |
| 地址: | 15000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次性 使用 针刺 避光 留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一次性使用防针刺伤避光留置针,包括透明三通和留置软管,所述透明三通和留置软管的中间穿设有金属针管,所述透明三通的尾端连接有可重复利用型安全拔针组件,可重复利用型安全拔针组件包括卡接式壳体、针管弹出机构和自动拔针执行机构,其中自动拔针执行机构与针管弹出机构配合连接,且自动拔针执行机构通过活动卡接座与金属针管尾端的尾座连接,本发明能够实现自动的拨出金属针管,且可重复利用型安全拔针组件不与金属针管接触血液的部分直接接触,能够重复利用,而且且针管弹出机构能够自动的将拔出的金属针管弹出取下,避免手动操作,更加安全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一次性使用防针刺伤避光留置针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留置针的使用能减少患儿因反复静脉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及对打针的恐惧感,减轻家长的焦躁情绪,便于临床用药,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用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减少患儿疼痛,因而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广泛应用,面对患儿这一特殊群体,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长短和患儿的舒适成为护士及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留置针成功使用的标志和推广的前提。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7050567A公开了防针刺留置针,本发明提供一种防针刺留置针,包括:导管座;针座,可滑动地套装于导管座;针管,安装于针座且针尖可由导管座穿出;保护机构,设置在导管座与针座之间,由保护座及安装于保护座上的保护片构成;保护座具有可供针管穿过的保护座本体,且在保护座本体内成型有容置部分针管的容置腔;保护片具有保护片主体,保护片主体的一端成型有容置于容置腔中的挡片;挡片具有一个抵压在针管上的第一状态,及一个遮挡针尖的第二状态;容置腔内设置有支撑结构,支撑结构施加给针管一个与挡片所施加的抵压力方向相反的支撑力。本发明通过支撑结构施加给针管一个与挡片所施加的抵压力方向相反的支撑力,使针管在挡片的抵压下不易发生变形。
上述专利虽然能够解决部分问题,但是仍然存在问题如下:
(1)留置针具备复杂的防针刺结构,造价成本过高,且其防针刺结构中的保护座和保护片需要与针管的前端滑动接触,而针管的前端是接触过血液的,这就导致留置针的防针刺结构部分只能够一次性使用,十分浪费。
(2)虽然保护片的前端对针管的前端形成了阻挡,使针管的前端不会戳出保护座的前侧,但是针管却存有从保护座的后侧抽离的风险,为防止针管从保护座和保护片尾端的圆孔处抽离,在针管前端的外壁上设置了凸起,针管外壁上凸起的部分导致针管的外壁结构不流畅,在扎入患者身体时会增加不适感。
(3)在拔出针管后,防针刺结构部分仅对针管的前端和针尖部分形成防护,而针管的中间部分却是外露的,仍然存有风险。
(4)拔针过程需要手动操作,操作过程中需要一手把持留置针前部,一手抽离后部,双手操作,较为不便。
(5)对于一些新手护士,其本身操作不熟练,操作拔针时手部稳定性较差,会造成患者的不适,甚至疼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次性使用防针刺伤避光留置针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一次性使用防针刺伤避光留置针,包括透明三通和留置软管,所述透明三通和留置软管的中间穿设有金属针管,所述透明三通的尾端连接有可重复利用型安全拔针组件,可重复利用型安全拔针组件包括卡接式壳体、针管弹出机构和自动拔针执行机构,其中自动拔针执行机构与针管弹出机构配合连接,且自动拔针执行机构通过活动卡接座与金属针管尾端的尾座连接。
优选的,所述卡接式壳体的一端插设于透明三通的尾端内,且卡接式壳体插设于透明三通内的一端外壁上环绕设有弧形凸起,所述透明三通尾端的内壁上环绕设有弧形凹槽,该弧形凹槽与所述弧形凸起的结构相匹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博康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黑龙江博康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791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