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控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热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78493.9 | 申请日: | 2021-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55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黄金印;周佐新;苗建印;张红星;曹建峰;王录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
主分类号: | B64G1/50 | 分类号: | B64G1/50;F28D15/02;F28D1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蒋姗 |
地址: | 1000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系统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热控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热控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主环路热管的储液器的温度,作为储液器温度值;获取所述储液器处于所述储液器温度值的时间长度,作为时间长度值;根据所述储液器温度值、所述时间长度值以及预设的阈值控制所述热控系统的工作状态。解决现有技术中基于环路热管的控制系统工作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传热元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热控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热控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环路热管是一种高效两相传热设备,其具有高传热性能、远距离传输热量、优良的控温特性和管路的可任意弯曲、安装方便等特点,由于具有众多其它传热设备无可比拟的优点,环路热管在航空、航天以及地面电子设备散热等众多领域中具有十分广阔应用前景。
自环路热管开始应用于航天器热控起,环路热管运行过程中的温度波动及其对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始终广受关注。作为一种复杂的两相传热系统,环路热管在轨的稳定运行对于利用其传热与控温的载荷或者电子设备正常工作和连续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控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热控系统,实现热控系统的高效、健康、稳定工作。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控系统的控制方法,热控系统以环路热管为基础,方法包括:
获取主环路热管的储液器的温度,作为储液器温度值;
获取所述储液器处于所述储液器温度值的时间长度,作为时间长度值;
根据所述储液器温度值、所述时间长度值以及预设的阈值控制所述热控系统的工作状态。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获取储液器的温度值,以及储液器处于所述储液器温度值的时间长度值、可以获取当前热控系统的工作状态。进一步,将上述参数值与预设的阈值进行比较,调整热控系统的工作状态,可以保证热控系统的健康、稳定、高效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预设的阈值包括:第一温度阈值范围、第二温度阈值范围和时间阈值;
所述根据所述储液器温度值、时间长度值以及预设的阈值控制所述热控系统的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
当所述储液器的温度值高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范围的上限温度且低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范围的上限温度,并且所述时间长度值大于所述时间阈值时,关闭所述主环路热管,开启备份环路热管。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预设的阈值包括:第一温度阈值范围、第二温度阈值范围和时间阈值,第一温度阈值范围和第二温度阈值范围分别包括上限温度和下限温度。在设备的工作过程期间对设备的温度进行监测,如果储液器温度值超过第一温度阈值范围的上限温度并且低于第二温度阈值范围的上限温度,持续时间超过时间阈值,说明该环路热管运行异常或储液器控温加热器异常加热;该故障继续扩展可能使载荷设备温度超过上限,此时应该关闭主环路热管,开启备份环路热管,保持热控系统的正常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储液器温度值、时间长度值以及所述预设的阈值控制所述热控系统的工作状态的步骤,还包括:
当所述储液器温度值低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范围的下限温度且高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范围的下限温度,并且所述时间长度值大于所述时间阈值时,关闭所述主环路热管的控温加热回路,开启所述主环路热管的备份控温加热回路。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设备的工作过程期间对设备的温度进行监测,如果储液器的温度值低于第一温度阈值范围的下限温度且高于第二温度阈值范围的下限温度,持续时间超过时间阈值,说明此时储液器热敏电阻故障,读数偏高;该故障继续扩展可能使环路热管无法控温,载荷设备温度偏低,应该关闭主环路热管的控温加热回路,开启主环路热管的备份控温加热回路,保持热控系统的正常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未经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7849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