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动力相变散热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75867.1 | 申请日: | 2021-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100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韩大峰;刘铁军;刘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张欣然 |
地址: | 215100 江苏省苏州市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 相变 散热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无动力相变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汽化输送管道、冷凝器、冷凝回流管道形成循环通道,供内部的相变介质循环运动;散热器和冷凝器分别包括若干组并排布置的单向导通管路;每组单向导通管路包括至少三个首尾对接的特斯拉阀,特斯拉阀具有单向导通、反相阻挡的效果,相变介质只能单向运动。散热器吸收热源的热量,使其内部的液体汽化形成汽体,汽体经过汽化输送管道进入冷凝器,在冷凝器散发热量,汽体冷凝形成液体,冷凝的液体经过冷凝回流管道进入散热器;本发明利用相变介质的相态改变产生压强变化,使相变介质形成单向循环运动,不断地将散热器的热量向冷凝器输送,不需要借助其他的外部动力源,实现节能降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散热技术领域,更进一步涉及一种无动力相变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器件存在一定的工作温度范围,当产品温度超出电子器件的工作温度范围,将导致电子器件性能衰减,甚至失效。通常按照温度适应能力及可靠性将电子器件分四个级别:商业级为0℃~70℃;工业级为-40℃~85℃;车规级为-40℃~120℃;军工级为-55℃~150℃。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计算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对于电子产品,更高的运算速度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散热需求,现有的电子产品散热方式分以下几种:
自然散热:对于自身发热量不大、所处工作环境温度不高的电子产品,通常只需要自然散热方式,通过电子器件本身和周围环境的热交换,就能保障电子器件始终工作在正常的温度范围内,不需要单独的配备散热装置。自然散热的散热能力不足,只能满足普通低功耗的电子产品的散热需求。
风冷散热:通常是将散热片安装在发热器件上,通过气流循环,带走由发热器件传导至散热片上的热量,达到为器件降温的目的。风冷装置还可以加装风扇,以便加快气流循环,能更快地带走热量。风冷散热需要产品内部设计风道,并保障风道的空间充足和风流顺畅;外加的风扇会有噪声,转动部件寿命有限,防尘、防水设计困难等缺点。
液冷散热:液冷散热又分为普通的液冷散热和普通的相变液冷散热。
普通的液冷散热:和风冷散热方式相似,是由散热器、冷却器、管道和液泵组成密闭的循环系统,液泵带动散热液(通常是水或比热较大的油类)流过散热器内部,从而带走由发热器件传导至散热片的热量,达到为器件降温的目的;散热液再继续流过冷却器冷却,流回散热器,从而不断地循环,带走电子器件散热的热量。普通的液冷散热需要液泵,属于转动部件,寿命有限;散热液没有发生相变,只是吸收热量并带走,散热效率不高。
普通的相变液冷散热:在密闭的空间里将电子产品主板整体浸没在绝缘的制冷液中。这种绝缘制冷液的沸点刚好是在电子器件的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当电子器件发热时,制冷液吸收热量达到沸点,汽化的制冷液气体上升到密闭空间顶部受冷(密闭空间顶部为环境温度或有单独的冷凝装置)重新变成液体落回底部,因此电子器件的最高温度将始终不大于制冷液体的沸点温度。普通的相变液冷散热方案存在对机箱密闭设计要求高、体积大、制冷液需求量大、成本非常高、维护不方便等缺点。
目前主流的散热方式需要借助动力设备驱动散热介质循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如何在不借助外部动力的情况下实现介质传递,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动力相变散热装置,不借助其他的外部动力使相变介质循环运动实现冷却散热,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无动力相变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和冷凝器,所述散热器和所述冷凝器之间设置汽化输送管道和冷凝回流管道;
所述散热器和所述冷凝器分别包括若干组并排布置的单向导通管路;每组所述单向导通管路包括至少三个首尾对接的特斯拉阀;
所述散热器用于吸收热源的热量,使其内部的相变介质汽化形成汽体,汽体经过所述汽化输送管道进入所述冷凝器,在所述冷凝器散发热量,汽体冷凝形成液体,冷凝的液体经过所述冷凝回流管道进入所述散热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758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