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漏电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75296.1 | 申请日: | 2021-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91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6 |
发明(设计)人: | 马超;余沅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R31/52 | 分类号: | G01R31/52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赵玉乾 |
地址: | 401331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漏电 监测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用电安全领域,公开了一种漏电监测系统,包括:采集模块、分析模块、通信模块,采集模块用于实时采集设备上仪表的数据,将采集数据发送至分析模块;分析模块用于分析采集数据,识别是否有漏电以及漏电类型和漏电位置,并将识别结果信息发送至通信模块;通信模块用于将信息发送至终端。解决了现有漏电检测方法中检测效率低,依赖电工人员的经验,存在触电风险,需要关停设备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电安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漏电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电器设备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领域,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电在驱动电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带来各种灾难,例如电器设备的漏电现象。
漏电是由于绝缘损坏或其他原因而引起的电流泄漏。漏电主要分为感应漏电和绝缘失效的漏电。感应漏电是由带电部分和绝缘层与外壳之间或者是导线与导线之间相互感应引起的,相当于带电部分与外壳之间通过电容相通,就产生了感应漏电,一般来说对人体没有危害,但对于比较敏感的电子设备影响较大。绝缘下降或击穿会导致绝缘失效,使得电器外壳与市电火线间由于某种原因连通后与地之间有一定的电位差产生漏电,此类漏电危害极大,可能导致人身触电,引起短路事故,烧毁电气设备,严重影响生产和生命安全。无论是感应漏电还是绝缘失效漏电都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对漏电现象的及时检测和防范尤为重要。
现有对电器设备的漏电检测方法主要通过电工人员手持万用表或其他漏电测试仪现场检测,需要现场以手持式漏电测试仪对设备的每一部分检测,判断漏电类型,找到可能的漏电线路点,并采取一定措施。现有方法耗时耗力,检测效率低,并且依赖电工人员的经验,现场检测过程中还存在一定触电风险,需要关停部分设备,影响生产效率,因此该方法不适合工业生产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漏电监测系统,能够解决现有漏电检测方法中检测效率低,依赖电工人员的经验,存在触电风险,需要关停设备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漏电监测系统,包括:采集模块、分析模块、通信模块,采集模块用于实时采集设备上仪表的数据,将采集数据发送至分析模块;分析模块用于分析采集数据,识别是否有漏电以及漏电类型和漏电位置,并将识别结果信息发送至通信模块;通信模块用于将信息发送至终端。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在于:采集模块实时采集电器设备上仪表的数据,并将采集的数据发送至分析模块,无需电工人员到现场逐部检测,无需关停设备。分析模块将采集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判断是否有漏电现象,再识别漏电的类型和设备上漏电发生的位置,然后将识别结果发送至通信模块,通过分析算法,能够准确识别该设备的漏电现象,不依赖于电工人员的经验,相比人工判断准确率高、效率高。通信模块将收到的识别结果发送至终端,工作人员可以立即掌握当前漏电的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漏电检测方法,无需电工人员在现场逐部检测,无需关停设备,不存在触电风险;机器识别不依赖于人工经验,比人工识别准确率更高,识别效率更高;监测到漏电时立即通知工作人员,能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避免了情况进一步恶化。
进一步,所述分析模块储存有各项数据的阈值,分析模块包括范围分析单元,用于判断采集的数据是否超过阈值,采集的数据达到阈值后才会进行漏电识别。
对于正常范围内的数据波动,分析模块不会进行漏电识别,防止误报,保证识别准确率。
进一步,所述采集模块采集的数据包括三相电源各相的电流和电压,电器设备各部分的电流和电压。
实时采集三相电源各相的电流和电压,电器设备各部分的电流和电压,通过分析识别,能够判断漏电故障相和电器设备漏电部分。
进一步,所述采集模块采集的数据还包括电器设备各部分与三相线路之间的绝缘电阻表的数据。
通过采集电器设备各部分与线路之间的绝缘电阻表的阻值,根据阻值判断漏电类型为感应漏电或绝缘失效漏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未经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752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