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应频繁调峰形势下防止给水泵再循环阀泄漏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72664.7 | 申请日: | 2021-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17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屈杰;刘东升;曾立飞;张学延;刘超;王鹏;朱蓬勃;潘渤;谷伟伟;高庆;张永海;高登攀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秦申特种调节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15/00 | 分类号: | F04D15/00;F01D25/00;F22D1/5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张海平 |
地址: | 710048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应 频繁 形势 防止 水泵 再循环 泄漏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适应频繁调峰形势下防止给水泵再循环阀泄漏的系统,除氧器的出口经给水泵进口关断阀及给水泵后分为两路,其中一路与给水管道相连通,另一路经再循环管路后分为两路,其中一路经小旁路再循环管道、小旁路再循环关断阀及小旁路再循环调节阀与再循环逆止阀的入口相连通,另一路经再循环关断阀及再循环调节阀与再循环逆止阀的入口相连通,再循环逆止阀的出口与除氧器的入口相连通,该系统能够解决频繁调峰形势下给水泵再循环阀的泄漏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轮机安全运行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适应频繁调峰形势下防止给水泵再循环阀泄漏的系统。
背景技术
为避免火电厂中的给水泵在低负荷运行时出现汽蚀,通常给水泵都设置了再循环旁路。在低负荷时,将泵出口的部分流量通过再循环调节阀降压后重新打回除氧器,以维持泵的最小流量。给水泵再循环阀工作在大压差、小流量的恶劣工况下,超超临界机组再循环阀的压差可达25MPa,小开度运行时节流喉部不是在调节笼套上,而是直接作用在密封面处,这样密封面承担大部分压降,不可避免造成高速汽流冲刷甚至发生汽蚀,造成密封面冲损,因此再循环阀极易发生泄漏。给水泵再循环阀泄漏在目前火力发电机组上普遍存在,随着大型机组频繁的参与调峰,再循环阀开启频次不断增加,小开度下工作时间增加,导致给水泵再循环泄漏在所难免。再循环阀泄漏不仅影响机组的带负荷能力和低负荷运行的稳定性进而影响机组的安全性,还影响给水泵的效率和厂用电率进而影响机组的经济性。
而对于已产生泄漏的调节阀,电厂通常采取更换内部节流件进行被动的解决,更换后一年还会再次产生泄漏。因此,给水泵再循环泄漏一直是电厂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用于适应频繁调峰形势下防止给水泵再循环阀泄漏的系统,该系统能够解决频繁调峰形势下给水泵再循环阀的泄漏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适应频繁调峰形势下防止给水泵再循环阀泄漏的系统包括除氧器、给水泵进口关断阀、给水泵、再循环管路、再循环关断阀、再循环调节阀、再循环逆止阀、小旁路再循环管道、小旁路再循环关断阀及小旁路再循环调节阀;
除氧器的出口经给水泵进口关断阀及给水泵后分为两路,其中一路与给水管道相连通,另一路经再循环管路后分为两路,其中一路经小旁路再循环管道、小旁路再循环关断阀及小旁路再循环调节阀与再循环逆止阀的入口相连通,另一路经再循环关断阀及再循环调节阀与再循环逆止阀的入口相连通,再循环逆止阀的出口与除氧器的入口相连通。
除氧器的出口经给水泵进口关断阀、给水泵及给水泵流量测量装置后分为两路。
给水泵的出口经给水泵出口关断阀与给水管道相连通。
再循环关断阀为球阀。
小旁路再循环关断阀为球阀。
小旁路再循环管道的内径其中,G为给水泵的再循环额定流量的0.15倍,υ为再循环介质的比容,ω为再循环介质的流速。
当机组深调开启,需要将再循环流量小于额定流量15%时,则将小旁路再循环调节阀的开至20%开度,再开启小旁路再循环关断阀,然后根据再循环流量需求调整小旁路再循环调节阀的开度。
当机组深调结束,需要关闭给水泵的循环流量时,则先关闭小旁路再循环关断阀,再将小旁路再循环调节阀关闭。
当机组进一步深调,再循环流量大于额定流量13%时,将再循环调节阀开至20%开度,再开启再循环关断阀,然后关闭小旁路再循环关断阀,再逐步关闭小旁路再循环调节阀,调整再循环调节阀的开度,以满足给水泵再循环的运行需求。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秦申特种调节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秦申特种调节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726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