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城市污水厂恶臭和微生物气溶胶集成去除系统与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71358.1 | 申请日: | 2021-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016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伟;陈欣玥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4;B01D46/02;C02F101/10;C02F101/16;C02F10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齐宝玲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 污水 恶臭 微生物 气溶胶 集成 去除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污水厂恶臭和微生物气溶胶集成去除系统与方法;包括:物理过滤单元、以及与所述物理过滤单元依次连接的生物洗涤单元、生物过滤单元、等离子电离‑光催化消杀单元及末端高效催化单元;还包括:全自动管理系统,所述全自动管理系统分别与所述物理过滤单元、所述生物洗涤单元、所述生物过滤单元、所述等离子电离‑光催化消杀单元及末端高效催化单元无线连接;以及根据系统处理恶臭和微生物气溶胶的方法。本发明将收集、物理过滤、生化洗涤、生物过滤、等离子电离‑光催化消杀、末端高效催化及全自动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依次去除大颗粒、异味、微生物气溶胶及病原体等污染,使污染气体能够达标排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恶臭气体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城市污水厂恶臭和微生物气溶胶集成去除系统与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市政设施特别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污泥处理设施在保证城市正常运行和维护生态环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污水、污泥处理过程中会产生恶臭和微生物气溶胶,其潜在的环境和健康风险较大。微生物气溶胶除了具有一般气溶胶的危害以外,由于这些微小颗粒物具有生命活性,它们在空气中扩散、传播可能会引起过敏性疾病或引起人类、动植物疾病的流行传播,近年来,城市市政设施运行引发的微生物气溶胶污染及其防治越来越收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现有城市污水厂污水、污泥处理产生的恶臭气体一般都以硫化氢、氨气为主,很少提及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处理。微生物气溶胶中含有微生物的自身特性,即微生物的感染力和毒力是呼吸道感染后果的决定性因素,未经处理的微生物气溶胶直接排放对人和动物的呼吸道疾病感染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目前,恶臭和微生物气溶胶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法,单一的净化方法对成分复杂的恶臭和微生物气溶胶的处理效果不彻底,在实际应用中多采用组合除臭工艺。
现有的恶臭去除装置,一般都以去除硫化氢、氨气等恶臭气体为主,很少考虑到微生物气溶胶的去除,对微生物气溶胶控制技术效率低,并且对于过滤器拦截的病原微生物,没有进行高效杀灭,随着时间推移或者受到外界影响,过滤器上团聚的微生物可能相互分散脱离,独立的生物粒子可能具有更高的渗透率而穿透过滤器,构成二次污染。
同时,污水、污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恶臭和微生物气溶胶难以用单一工艺去除,一般的多级串联工艺设备存在体积庞大、能耗较高、恶臭气体和微生物气溶胶的捕集效率不高、物理过滤材料对直径较小的病毒滤除效果不高、病原微生物去除率低、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如何提供一种可深度去除污水、污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恶臭、微生物气溶胶,最终排放的气体符合恶臭气体排放标准,且无二次污染的集成式处理系统和方法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城市污水厂恶臭和微生物气溶胶集成去除系统与方法,一方面将物理过滤、生化洗涤、生物过滤、等离子电离-光催化消杀、末端高效催化集成在一体设备中,各功能区协同处理各类污染物,分工细致明确、处理效率高、运行成本低、占地面积小、自动化运行等优点,可有效实现污水、污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恶臭气体及微生物气溶胶的深度去除,最终排放气体稳定,且能达到恶臭气体排放的一级标准,同时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污水厂恶臭和微生物气溶胶集成去除系统,包括:物理过滤单元、以及与所述物理过滤单元依次连接的生物洗涤单元、生物过滤单元、等离子电离-光催化消杀单元及末端高效催化单元;还包括:全自动管理系统;
其中,所述生物洗涤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微生物气溶胶沉降区和微生物气溶胶截留区;所述微生物气溶胶沉降区通过管路与所述物理过滤单元连接,所述微生物气溶胶截留区通过管路与所述生物过滤单元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筑大学,未经北京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713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冷却芯的装配工艺
- 下一篇:一种维修工单分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