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发热不燃烧的陶瓷发热体及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866130.3 | 申请日: | 2021-07-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760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 发明(设计)人: | 何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克莱鹏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24F40/46 | 分类号: | A24F40/46;A24F40/40 |
| 代理公司: | 东莞恒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12 | 代理人: | 潘婷婷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发热 燃烧 陶瓷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电子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发热不燃烧的陶瓷发热体及制备方法,包括外壳体、设于外壳体内的第一发热组件、设于外壳体内并位于第一发热组件外沿的第二发热组件、及设于外壳体内并与第一发热组件和第二发热组件电性连接的控制组件,第一发热组件与第二发热组件之间设有发热腔,发热腔用于放入烟油棉或烟丝,第二发热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发热部、第二发热部、第三发热部和第四发热部,第一发热部、第二发热部、第三发热部和第四发热部均与控制组件连接;本发明采用多组的发热部可实现依次发热,实现逐步发热雾化吸食,使用方便,雾化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发热不燃烧的陶瓷发热体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电子烟主要用于戒和替代香烟,它可以模拟香烟的味道,但抽电子烟时却不会释放对人体有害的焦油、尼古丁和二手烟雾,它能提高尼古丁替代疗法的戒烟成功率,因此,电子烟在推出不久便受到市场的追捧和国家的重视。电子雾化香烟,其原理为发烟剂在雾化系统的电加热元件上受热气化成高温蒸汽并向开口端喷出,喷出后的蒸汽在大气中膨胀冷凝成烟状的微小液滴,从而形成类似传统卷烟的烟雾。
传统的电子烟对烟油或烟丝加热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大量的热量会将烟油或烟丝烧焦,导致吸食口感出现焦味,导致电子烟吸食口感较差,很难控制。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多组的发热部可实现依次发热,实现逐步发热雾化吸食,使用方便,雾化效果好的智能发热不燃烧的陶瓷发热体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发热不燃烧的陶瓷发热体,包括外壳体、设于外壳体内的第一发热组件、设于外壳体内并位于第一发热组件外沿的第二发热组件、及设于外壳体内并与第一发热组件和第二发热组件电性连接的控制组件,所述第一发热组件与第二发热组件之间设有发热腔,所述发热腔用于放入烟油棉或烟丝,所述第二发热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发热部、第二发热部、第三发热部和第四发热部,所述第一发热部、第二发热部、第三发热部和第四发热部均与控制组件连接。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外壳体设有连接线路,所述连接线路与控制组件连接,所述连接线路包括第一线路、第二线路、第三线路和第四线路,所述第一线路、第二线路、第三线路和第四线路均嵌入安装于外壳体。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线路与第一发热部连接,所述第二线路与第二发热部连接,所述第三线路与第三发热部连接,所述第四线路与第四发热部连接。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发热组件包括陶瓷体、及一体烧制成型于陶瓷体的发热圈,所述陶瓷体为陶瓷插针,所述发热圈绕设于陶瓷插针外沿。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发热圈设有接电引脚,所述接电引脚与控制组件连接。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外壳体靠近第一发热组件位置设有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为过滤棉。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发热部包括第一发热元件、及将第一发热元件固定在外壳体的第一陶瓷固定圈,所述第一发热元件与第一线路连接,所述第一发热部包括第一发热元件、及将第一发热元件固定在外壳体的第一陶瓷固定圈,所述第一发热元件与第一线路连接;所述第二发热部包括第二发热元件、及将第二发热元件固定在外壳体的第二陶瓷固定圈,所述第二发热元件与第二线路连接,所述第三发热部包括第三发热元件、及将第三发热元件固定在外壳体的第三陶瓷固定圈,所述第三发热元件与第三线路连接,所述第四发热部包括第四发热元件、及将第四发热元件固定在外壳体的第四陶瓷固定圈,所述第四发热元件与第四线路连接。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陶瓷固定圈与第二陶瓷固定圈之间设有第一垫片分隔,所述第二陶瓷固定圈与第三陶瓷固定圈之间设有第二垫片分隔,所述第三陶瓷固定圈与第四陶瓷固定圈之间设有第三垫片分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克莱鹏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克莱鹏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661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