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对焦方法、系统、智能设备、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65808.6 | 申请日: | 2021-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454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发明(设计)人: | 陆世祥;黄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芯成像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5/232 | 分类号: | H04N5/23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朱鹏程 |
地址: | 518101 广东省深圳市宝***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对焦 方法 系统 智能 设备 计算机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涉及一种自动对焦方法、系统、智能设备、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种自动对焦方法包括在图像采集模块将采集到的图像在触敏显示器中显示的状态下,检测触敏显示器是否被接触;如果是,则依据被接触的部位在触敏显示器所显示的图像中生成对焦窗口;在图像采集模块依据对焦窗口进行自动对焦的状态下,提取对焦窗口内图像的特征信息;依据提取的特征信息形成记忆对焦图像;在图像采集模块重新采集图像状态下,判断重新采集的图像是否包含与记忆对焦图像相匹配的特征,如果是,则在与记忆对焦图像相匹配的特征周围设置对焦框并为对焦框内的图像进行自动对焦。本申请具有便于对同一物体进行多次拍摄时进行自动对焦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自动对焦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动对焦方法。
背景技术
近来,随着数码相机、手机摄像头的不断发展,使得拍照成为普遍现象。一般来说,拍照时为能凸显主体,需要对主体进行对焦处理。
自动对焦是能使目标场景在成像系统中准确清晰成像的某种自动调节的过程,是各种光电成像系统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能。自动对焦方式主要可分为主动对焦和被动对焦两类。 主动对焦依靠某种距离探测方式比如超声或红外测距等, 以测量出目标场景与镜头之间的距离,然后据此对焦而获得对焦准确的位置。主动对焦能适应各种光照情形,尤其是在低照度状态下也能正常工作。被动对焦则不需要向对焦目标物发射任何能量或信息,仅仅通过利用透入的光线和形成的图像信息进行分析来调节对焦。
现有的设备对图像进行对焦时,需要用户手工对焦,从而使得主体进行凸显;当图像采集设备移动时,需要重新进行对焦。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发现:当图像采集设备移动时,需要重新进行对焦,操作麻烦,不便于对同一物体进行多次拍摄。
发明内容
为了便于对同一物体进行多次拍摄时进行自动对焦,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自动对焦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自动对焦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对焦方法,包括:
在图像采集模块将采集到的图像在触敏显示器中显示的状态下,检测所述触敏显示器是否被接触;如果是,则依据被接触的部位在所述触敏显示器所显示的图像中生成对焦窗口,所述对焦窗口用于向图像采集模块发出对焦提示信息;
在所述图像采集模块依据所述对焦窗口进行自动对焦的状态下,提取对焦窗口内图像的特征信息;
依据提取的所述特征信息形成记忆对焦图像;以及,
在图像采集模块重新采集图像状态下,判断重新采集的图像是否包含与所述记忆对焦图像相匹配的特征,如果是,则在与所述记忆对焦图像相匹配的特征周围设置对焦框并为所述对焦框内的图像进行自动对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用户使用图像采集模块重新采集图像时,图像采集模块将采集的图像发送至控制器后,控制器判断重新采集的图像是否包含与记忆对焦图像相匹配的特征,在识别到与记忆对焦图像相匹配的特征后,在与记忆对焦图像相匹配的特征周围设置对焦框并为对焦框内的图像进行自动对焦,从而便于对同一物体进行多次拍摄时进行自动对焦。
可选的,所述自动对焦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图像采集模块依据所述对焦窗口进行自动对焦的状态下,判断图像采集模块采集的图像的清晰度是否小于预设的清晰度阈值;如果小于,则调整对焦窗口使得图像采集模块所采集的图像的清晰度不小于预设的清晰度阈值。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整对焦窗口使得图像采集模块所采集的图像的清晰度不小于预设的清晰度阈值使得对焦后的图像依然保持良好的清晰度,使得采集的图像更加清晰,便于对焦窗口内图像进行特征提取。
可选的,在为所述对焦框内的图像进行自动对焦的状态下,判断对自动焦后的图像的清晰度是否小于预设的清晰度阈值;如果小于,则调整所述对焦框直至自动对焦后的图像的清晰度不小于清晰度阈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芯成像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芯成像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658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