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再生纤维素微球/固体电解质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864967.4 | 申请日: | 2021-07-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556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 发明(设计)人: | 李新平;夏媛媛;王文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10/0565;B01J13/02 |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刘娜 | 
| 地址: | 71002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再生 纤维素 固体 电解质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再生纤维素微球/固体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制备纤维素溶液;步骤2,根据步骤1所得产物制备纤维素微球;步骤3,根据步骤2所得产物制备固体电解质。本发明制备的固体电解质中纤维素微球不仅分布于聚合物基体内部,同时在表层形成嵌入式结构,提高固体电解质强度的同时保留充足的孔隙以提高其吸液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质资源的功能及高值化应用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再生纤维素微球/固体电解质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便携式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充电锂离子电池(LIBs)的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等优点使其成为重要的电化学储能设备。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离子在正负电极之间传递的介质。当代市场上现有的液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在组装和使用中容易产生泄漏、短路和燃烧等问题,且锂电池的隔膜材料一般采用不可降解的石油基聚烯烃的聚合物,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开发新型绿色、可降解、高性能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生物质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环境友好性,有望取代普通塑料。纤维素是由吡喃式葡萄糖通过1,4-β苷键连接而成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具有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可再生、易改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化工、食品等行业。然而,由于分子间和分子内的强氢键,使得纤维素的形态稳定,不溶于水、稀酸、稀碱等常规溶剂和普通有机溶剂,导致纤维素的应用受限。实现高效利用纤维素能够扩宽纤维素的应用,而最常用的方法是将纤维素进行溶解再生。
纤维素的溶解再生是多糖再生的一个过程,溶解和凝固是纤维素材料生产的关键技术,这一过程能有效地将纤维素的结晶形态从纤维素Ⅰ转变为纤维素Ⅱ。近年来出现的较为绿色的溶解体系包括碱脲体系(NaOH/Urea)、离子液体体系、氮甲基吗啉氮氧化物体系(NMMO/H2O)等,在最常用且已经工业化的NMMO/H2O体系中,再生纤维素凝固过程即为溶剂与非溶剂之间的相互扩散,使再生纤维素产生了解溶剂化作用并导致氢键的重新形成。在纤维素的凝固过程中,解溶剂化作用持续发生,纤维素由溶液状态逐渐转换成为凝胶最后完全成为再生纤维素凝胶。从纤维素溶液接触到凝固浴开始,溶剂与非溶剂的相互扩散作用便开始产生,而且这个相互扩散作用伴随纤维素凝固的全过程。溶剂不断地从纤维素溶液中迁移出来,非溶剂分子逐渐渗入,阻止纤维素再次溶解,同时伴随着纤维素由液相转变为固相,所以说,纤维素的溶解再生是一个相变的过程。
水是最常见的非溶剂体系,主要是因为它便宜,容易获得。有机溶剂如醇通常被用作非溶剂,非溶剂的选择对于再生纤维素的结构非常重要。目前,已有大量文献研究了混凝液组成对纤维素膜性能和纤维素纤维材料内部结构的影响,但对再生纤维素球界面形成机理及其内部形态的研究较少。纤维基材料的内部形态对材料的性能起到关键作用,不同的结构的材料其性能相差较大,在溶液凝固过程中,混凝浴的组成对再生纤维素的形态和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制备不同内部形貌的纤维素微球对纤维素基材料的研究尤为重要。本发明采用NMMO/H2O体系作为纤维素溶剂制备纤维素溶液,并且在不同凝固浴体系中凝固成型,并将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做固体电解质。由于单纯的聚合物做固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较低,而本发明制备的纤维素微球具有低结晶度、内部形貌各异、高孔隙率、热稳定性高等性能,与聚合物复合制备得到的固体电解质具有均匀的孔隙、高离子电导率、高循环性、高强度等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再生纤维素微球/固体电解质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备的固体电解质中纤维素微球不仅分布于聚合物基体内部,同时在表层形成嵌入式结构,提高固体电解质强度的同时保留充足的孔隙以提高其吸液率。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再生纤维素微球/固体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制备纤维素溶液;
步骤2,根据步骤1所得产物制备纤维素微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6496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