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肌肉修复的再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60093.5 | 申请日: | 2021-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995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发明(设计)人: | 杨磊;林潇;徐鹏程;张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27/04 | 分类号: | A61L27/04;A61L27/02;A61L27/20;A61L27/18;A61L27/50;A61L27/52;A61L27/54;A61L27/58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3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肌肉 修复 再生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肌肉修复的再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将含镁、含锌和含锶的物质充分溶解或分散于去离子水中,镁、锌、锶元素的原子比为1~1000:1:1;按总质量分数10~50%,加入可降解水凝胶基质,充分搅拌后得到粘稠液体;再在25℃~90℃下密封静置,得到一种用于肌肉修复的再生材料,可填充到肌肉损伤处,恢复损伤部位肌肉收缩力的传递,并适配损伤部位的形变,原位释放生物活性镁、锌、锶离子,发挥抑制肌纤维凋亡和肌肉坏死、降低氧化应激反应、调控巨噬细胞极化行为等多重作用,可同时促进肌纤维、神经和血管再生,抑制疤痕组织形成和脂肪变性、预防治疗后的肌肉萎缩、恢复肌肉生物力学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肌肉修复的再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骨骼肌发生轻微病损时,肌肉卫星细胞在病损处微环境调控下可以完成病损修复。然而,战争、严重创伤、交通事故或肿瘤切除等导致的大体积肌肉缺损(volumetricmuscle loss,VML),长期卧床、衰老等导致的肌肉萎缩,重建手术、外周动脉疾病和肢体创伤导致的肌肉缺血病损等情况下肌肉不能完全修复,以致形成大量的疤痕组织和脂肪变性、肌肉萎缩、肌肉坏死,严重影响外观和功能。目前临床对VML的传统治疗手段为肌瓣自体移植和异体移植,这些方法不仅受免疫排斥和损害供体部位的限制,且移植后不能完全恢复受损肌肉的收缩功能;肌肉萎缩通过理疗,康复锻炼可以缓解,但过程缓慢且恢复有限;针对肌肉缺血病损,已开发出高压氧室、溶栓药物和局部血管生长因子等治疗方案,然而,在完全恢复血液流动方面取得的成功有限。因此亟需开发可用于多种肌肉病损治疗的有效方案。
生物材料植入到病损肌肉中,对病损区域的微环境进行调控,有望促进肌肉病损的修复。虽然脱细胞的细胞外基质通过提供细胞生长所需要的生物信号,可以支持成肌细胞的增殖,肌源性标志物的表达和促再生生长因子的分泌,但其大量获取成本较高,再生肌纤维能力有限,治疗效果也因细胞外基质来源、制备方式、病损部位、病损类型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具有高生物安全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水凝胶材料可填充在肌肉病损部位,为肌肉再生提供三维支架,其中包括天然水凝胶材料,如胶原蛋白、壳聚糖、明胶、透明质酸、淀粉等,以及多种人工合成水凝胶材料。然而,上述水凝胶缺乏促进肌肉再生所需的生物学功能,无法有效提升肌肉病损修复。目前仍需开发可促进肌纤维和肌肉再生,重建再生肌肉组织的血管化和神经支配,恢复肌肉功能,最终修复肌肉病损的生物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有效提升肌肉修复、安全性高、毒副作用低,可生物降解的再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肌肉修复的再生材料,该材料以可降解水凝胶为基质,包括含镁物质、含锌物质、含锶物质的功能性成分;所述材料中镁元素、锌元素和锶元素的总物质的量浓度为0.1~10mol/L, 镁元素、锌元素、锶元素的原子比为1~1000:1:1。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可生物降解水凝胶包括基于纤维蛋白原、壳聚糖、纤维素、海藻酸、明胶、胶原、透明质酸、聚乙二醇、淀粉的可降解水凝胶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
含镁物质包括可生物降解吸收的纯镁、镁合金、含镁无机盐、含镁氧化物、含镁氢氧化物、含镁有机物、含镁陶瓷、含镁生物玻璃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其中,含镁无机盐包括氯化镁、硝酸镁、硫酸镁、碳酸镁、硅酸镁;含镁物质中除锌、锶、镁之外的其它金属元素含量≤1wt%。
含锌物质包括可生物降解吸收的纯锌、锌合金、含锌无机盐、含锌氧化物、含锌氢氧化物、含锌有机物、含锌陶瓷、含锌生物玻璃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其中,含锌无机盐包括氯化锌、硝酸锌、硫酸锌、碳酸锌、硅酸锌;含锌物质中除锌、锶、镁之外的其它金属元素含量≤1w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6009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