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门槛纵梁、电动汽车车身框架和电动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60063.4 | 申请日: | 2021-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023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李昌国;马碧波;张铁鑫;刘嘉梁;徐晗;徐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B60K1/04 |
代理公司: | 武汉蓝宝石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42 | 代理人: | 朱才永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经济技术***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门槛 电动汽车 车身 框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门槛纵梁、电动汽车车身框架和电动汽车,其由于门槛纵梁内的第一挤压件与地板横梁水平正对,保证了侧碰或柱碰传力平稳、均匀,从而减少两个侧边梁之间的电池包被侵入量,电池包完全不承担侧柱碰传力需求,实现完全车身承担传力,以此为电池芯体提供最大化的布置空间;另外由于所述纵梁内板的下部与所述侧边梁之间形成有安装间隙,以用于安装连接车身前部和后部的管路,进而设计时可以取消中通道,以提高了整车乘坐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车身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门槛纵梁、电动汽车车身框架和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纯电动汽车的续航一直是顾客和车企关注的话题,CTP电池包由于可以在单位空间内容纳更多电量,而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开发中。为尽可能增大电池的能量密度,降低电池包单位重量和单位体积的成本,CTP电池包甚至取消或削减了中间框架结构,以便于容纳更多的电芯。但由于电池包特性,在车辆碰撞过程中,需保证电芯侵入量在规定的范围内,以防止电池因碰撞产生漏电、起火等问题。
其中,目前市面上的纯电动汽车由于动力电池的布置,前后轴荷分配大多接近5:5,故多数会有后驱动动力总成;为满足后驱动动力总成冷却、能量传递等需求,往往都会有管线路从机舱前部通到后部。另外,对于MPV等有后部独立空间需求的车型,还需要有空调管路从前舱连接到后部。
如图1所示,专利号为CN209290155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电池包安装结构和具有该结构的电动汽车,其包括用于安装电池包的安装框架,安装框架包括设于车身两侧的门槛梁11,包括横设于门槛梁11之间的机舱下横梁12、前座椅横梁13、后座椅前横梁14和后座椅后横梁15,包括沿纵向设于机舱下横梁12与后座椅前横梁14之间的中通道16,机舱下横梁12设于门槛梁11的前端之间,后座椅后横梁15设于门槛梁11的后端之间,后座椅前横梁14设于前座椅横梁13与后座椅后横梁15之间,门槛梁11和中通道16的下方设有动力电池模组。该专利通过设计门槛梁、前地板纵梁满足了车身侧碰要求,但缺点是有中通道,后排乘员的乘车体验较差,且由于需要设计前地板纵梁,占用了纵向空间,使得电池纵向边界距离门槛梁较远,不利于充分利用前地板下空间进行电池包安装设计。
如图2所示,专利号为CN210454437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储能系统整车侧柱碰安全结构,其包括框梁3,框梁3的内部设置有框梁型腔9,且框梁型腔9内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加强筋4,第一加强筋4倾斜设置于框梁型腔9的内部,框梁3的两侧皆设置有框梁吊耳8,框梁吊耳8顶部靠近框梁3的一侧设置有缓冲槽5,框梁吊耳8的内部设置有吊耳空腔6,吊耳空腔6内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加强筋7,第二加强筋7倾斜设置于吊耳空腔6的内部,框梁3远离框梁吊耳8的一端设置有横梁1。该专利通过一种新型的下底壳框梁结构设计,加强动力电池储能系统在侧柱碰时的碰撞吸能,最终使整车通过碰撞实验标准,动力电池储能系统不起火、爆炸,其优势在于通过动力电池储能系统下壳体的优化解决柱碰问题,而非传统的减少整包外包络宽度尺寸,最大化增加电池储能系统内部实际有效布置空间,提高整包能量密度;但是,该结构原理是让电池包承担侧柱碰需求,因而需要在电池包中布置横梁1,但横梁1占用了电芯布置的空间,降低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另外,由于吊耳6的设计,无法给管路让出布置空间,从而无法取消中通道。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一般会在地板中部纵向隆起中通道,来布置前后连接的管线,但中通道会占用后排中间成员的乘坐空间,降低舒适性,因而目前在保证电池包侧柱碰需求的前提下,尚没有能够很好的取消中通道,进而提高后排乘员的乘车体验的车身框架设计。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表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门槛纵梁,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车身框架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空间利用率不足,中通道必须保留,进而使后排乘员乘车体验下降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门槛纵梁,包括外壳体和纵梁内挤压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600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