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传感器融合的车辆定位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53709.6 | 申请日: | 2021-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668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吴长水;朱锋;李升凯;赵立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C21/28 | 分类号: | G01C21/28;G01S19/45;G01S19/47;G01C21/16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宣慧兰 |
地址: | 2016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传感器 融合 车辆 定位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多传感器融合的车辆定位导航方法,其特征在于,
如果车辆可以接收GPS信号,则融合GPS装置和IMU惯性传感器进行车辆的定位,使用激光雷达进行障碍物检测,实现车辆的定位导航;
如果车辆不能接收GPS信号,则使用激光雷达构建栅格地图,融合IMU惯性传感器和相机进行车辆的定位和障碍物检测,实现车辆的定位导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传感器融合的车辆定位导航方法,其特征在于,可以接收GPS信号时车辆的定位导航具体为:
获取IMU惯性传感器的测量数据,基于车辆在前一时刻的位置信息,经过坐标转换和位姿解算后得到车辆的第一位置信息;
获取GPS装置的测量数据,经过坐标转换后得到车辆的第二位置信息;
以第一位置信息为预测模型,以第二位置信息作为观测模型,使用卡尔曼滤波算法融合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得到车辆在当前时刻的位置信息;
获取激光雷达的点云数据,得到车辆周围的障碍物信息,基于车辆在当前时刻的位置信息和车辆周围的障碍物信息实现车辆的导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传感器融合的车辆定位导航方法,其特征在于,不能接收GPS信号时车辆的定位导航具体为:
获取激光雷达的点云数据,构建二维栅格地图;
获取相机采集的连续的图像,对图像进行特征点提取,对相邻帧的图像的特征点进行匹配,基于匹配的特征点得到车辆的位姿信息和车辆周围的障碍物信息;
获取IMU惯性传感器的测量数据,基于车辆在前一时刻的位置信息,经过坐标转换和位姿解算后得到车辆的第一位置信息和车辆的速度信息;
使用位姿信息对第一位置信息进行矫正,得到车辆在当前时刻的位置信息,基于二维栅格地图和车辆障碍物周围的障碍物信息实现车辆的导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传感器融合的车辆定位导航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不能接收GPS信号,且相机采集的数据不符合预设置的定位要求,则使用激光雷达构建栅格地图,使用IMU惯性传感器进行车辆的定位,实现车辆的定位导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传感器融合的车辆定位导航方法,其特征在于,不能接收GPS信号,且相机采集的数据不符合预设置的定位要求时车辆的定位导航具体为:
获取激光雷达的点云数据,构建二维栅格地图;
获取IMU惯性传感器的测量数据,基于车辆在前一时刻的位置信息,经过坐标转换和位姿解算后得到车辆的第一位置信息,将第一位置信息作为车辆在当前时刻的位置信息;
基于二维栅格地图和车辆在当前时刻的位置信息实现车辆的导航。
6.一种多传感器融合的车辆定位导航系统,其特征在于,基于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车辆定位导航方法,包括传感器模块(1)、同步控制器(2)、数据采集器(3)和计算模块(4);
所述传感器模块(1)包括安装在车辆上的IMU惯性传感器、GPS装置、相机和激光雷达;
所述同步控制器(2)用于实现传感器模块(1)中各个传感器的数据同步,所述数据采集器用于获取传感器模块(1)中各个传感器的数据;
所述计算模块(4)基于传感器模块(1)中各个传感器的数据,通过多传感器融合的车辆定位导航方法实现车辆的定位导航。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传感器融合的车辆定位导航系统,其特征在于,相机采用主动同步方式,同步控制器(2)向相机发送同步控制信号,包括一个触发信号和一个时间戳信息,相机接收到触发信号后开始采集数据,完成一次数据采集后将采集的数据与时间戳信息配准后发送给数据采集器(3)。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传感器融合的车辆定位导航系统,其特征在于,IMU惯性传感器采用被动同步方式,IMU惯性传感器完成一次数据采集后,将采集的数据发送给数据采集器(3),同时向同步控制器(2)发送一个同步信号,所述同步控制器(2)接收到同步信号后记录该同步信号的发生时间作为时间戳信息,并将时间戳信息发送给数据采集器(3),所述数据采集器(3)将接收到的数据和时间戳信息进行配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5370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调节的贴附射流送排风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可自由切换缝合钉的吻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