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间诱变早熟稻的育种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853035.X | 申请日: | 2021-07-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579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 发明(设计)人: | 卢卫红;曾德勇;秦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H1/06 | 分类号: | A01H1/06;A01H1/02;A01H1/04;A01G22/22 |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龙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3206 | 代理人: | 王新雨 |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间 诱变 早熟 育种 方法 | ||
一种空间诱变早熟稻的育种方法,属于农业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我国常规育种资源过于单一、优质种源匮乏的问题,所述方法为:回收经过空间诱变后的早熟稻种子,地面种植所回收的全部干种子,形成F1代植株混合体;混收F1代植株所结种子,在F2代与赣早灿59号早熟稻杂交,将杂种F1单株与赣早灿59号回交,利用分子辅助标记目的基因OsHMA3植株,选择带有标记的植株进行自交;选择优异个体人工插秧。本发明进行空间诱变,改变早熟稻的性能,使得早熟稻种子产生较高频次、类型丰富的变异,通过地面种植获得有益变异类型后,将有益的变异类型与常规的早熟稻进行杂交组合,能有效提高早熟稻产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间诱变早熟稻的育种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人口的爆炸式增长,耕地面积日益减少,水资源严重不足,化肥的有效率也 逐渐降低,世界粮食的供应又会面临新一轮的短缺,水稻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 面临着资源有限性的问题,在水稻育种持续利用相同的骨干亲本及品种推广的单一化,导 致了大量优良基因丧失和遗传基础狭窄,进而造成产量水平难以突破和抗性的遗传脆弱 性。因此迫切需要寻求发掘高产、优质、高效、抗逆性的水稻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空间环境具有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特点。而空间诱变的效应是各种因 素综合导致的,其中辐射是与生物体的变异关系最为密切的,当植物被宇宙高能粒子击中, 会产生各种DNA和染色体结构的变化,并影响基因的表达。其是我国空间生物学与水稻遗传育种的创新结合,在水稻种质创新及品种选育中发挥着突出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我国常规育种资源过于单一、优质种源匮乏的问题,提供一 种空间诱变早熟稻的育种方法,该方法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早熟稻进行诱变,然后进行抗 性及分子手段进行鉴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空间诱变早熟稻的育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回收经过空间诱变后的早熟稻种子,地面种植所回收的全部干种子,形成F1代植株混合体;
步骤二:混收F1代植株所结种子,在F2代与赣早灿59号早熟稻杂交,获得杂交植株,将杂种F1单株与赣早灿59号回交,利用分子辅助标记目的基因OsHMA3植株,选 择带有标记的植株进行自交;
步骤三:选择优异个体,挑选生长能力强的水稻单株;
步骤四:人工插秧:播种期5月,秧田播量450~525kg/hm-2,栽插行株距采取 27cm*14cm,穴插3~4苗的插植方式。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早熟水稻种子进行 空间诱变,改变早熟稻的性能,使得早熟稻种子产生较高频次、类型丰富的变异,通过地 面种植获得有益变异类型后,将有益的变异类型与常规的早熟稻进行杂交组合,能有效提 高早熟稻产量,为加快寒地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有益思考和技术依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凡是对本发明 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 发明的保护范围中。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记载的是一种空间诱变早熟稻的育种方法,所述方法包 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回收经过空间诱变后的早熟稻种子,地面种植所回收的全部干种子,形成F1代植株混合体;
步骤二:混收F1代植株所结种子,在F2代与赣早灿59号早熟稻杂交,获得杂交植株,将杂种F1单株与赣早灿59号回交,利用分子辅助标记目的基因OsHMA3植株,选 择带有标记的植株进行自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530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