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结合人脸识别和人体识别的人物身份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52905.1 | 申请日: | 2021-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539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2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杰;胡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G06V40/70 | 分类号: | G06V40/70;G06V40/16;G06V40/10;G06V40/20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赵玉乾 |
地址: | 401331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合 识别 人体 人物 身份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视频监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结合人脸识别和人体识别的人物身份识别方法,首先在安检处采集到乘客的清晰人脸图像和人体图像,接着接收候车室的监控设备中的视频帧,识别视频帧中的人脸图像,若人脸识别成功,同时进行人体识别,若人体识别得到的人体特征比对分数小于换衣阀值,则判断出该乘客有换衣行为,将当前人脸识别成功所对应的人体图像替换掉当前乘客旧的人体图像;若人脸识别失败,接着进行人体识别,人体识别失败才发出报警信号,反之,则不会发出报警信号。本发明将人脸识别技术结合行人识别技术,降低非配合场景下的人物身份识别的误报警率。本发明的优点是可以降低误报警率,同时能够识别出乘客的换衣行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视频监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结合人脸识别和人体识别的人物身份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高铁的自动安检系统中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主要是应用在高铁现场人脸图像和身份证人脸图像的人证比对方面。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高铁站对自动安检系统的效率提升需求的不断扩展,现在越来越多的高铁站需要在除了人证比对安检处进行人物身份验证之外,在如高铁车厢、候车站台等其他非用户配合场景下也需要判断视频图像中出现的人物是否是当前列车的对应乘客,因此,要想在非用户配合的场景下能准确识别出当前图像中的人物为该列车的乘客,识别技术需要具有高识别率。
现有技术的人脸识别技术在这种非配合场景下的识别率还会受到如光照、人脸角度等各种条件的较大影响,导致会出现较高的误报警的可能性,而高误报警率需要频繁进行人工复核验证,降低用户体验,同时还会增加车站的人力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合人脸识别和人体识别的人物身份识别方法,通过将人脸识别技术结合行人识别技术,来降低非配合场景下的人物身份识别的误报警率,同时可以识别出乘客的换衣行为。
本发明提供的基础方案:一种结合人脸识别和人体识别的人物身份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通过安检处获取乘客信息,进行人脸检测和人体检测,对检测到的人脸图像和人体图像分别进行人物ID标注;
S200:接收其他监控设备传输回的视频帧,提取视频帧中的人脸图像以及与人脸图像对应的人体图像;
S300:对人脸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得到人脸比对分数,并将人脸比对分数与预设的人脸阀值进行判断,若人脸识别判断成功,则不发出报警信号;若人脸识别判断失败,则执行S400;所述人脸阀值包括第一人脸阀值、第二人脸阀值和第三人脸阀值,所述第一人脸阀值大于第二人脸阀值,所述第二人脸阀值大于第三人脸阀值;
S400:对人体图像进行人体识别,得到人体比对分数,并将人体比对分数与预设的人体阀值进行判断,若人体识别判断成功,不发出报警信号,若人体识别判断失败,发出报警信号;
其中,S300包括:
S300-2:若人脸识别成功,进行人体识别,通过与S100中获取的人脸图像对应的人体图像进行比对,判断出乘客有换衣行为,将删除之前保存的人体图像,保存当前的人体图像。
本发明的原理及优点在于:本发明在获取了用户准确的人脸信息的基础上,增加人体识别,当人脸识别受到光照、人脸角度等因素的影响后,可以显著降低因人脸图像质量较低而导致的识别错误产生误报警的几率;同时在人脸识别成功后,还会对人体识别结果进行判断,进而可以判断出乘客的换衣行为并及时更新了对应人体图像库,可以有效解决乘客的换衣问题。因此,本发明的优点有:(1)降低误报警率;(2)可以识别出乘客的换衣行为,有效解决乘客换衣问题。
进一步,所述S100中,包括:
S100-1:人脸检测具体为将记录下的人脸图像进行目标检测数据标注,框出图像中人脸的位置,然后利用标注数据训练人脸检测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未经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529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指示灯、电气设备和制作指示灯的模具
- 下一篇:双流制车辆气密性的动态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