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辅助隧道下穿既有线轨道的大跨度纵横梁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52270.5 | 申请日: | 2021-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634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苏哿;霍思逊;朱双燕;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1/00 | 分类号: | E01B1/00;E01B2/00;E02D5/34 |
代理公司: | 天津玺名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37 | 代理人: | 李莎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滨海新***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辅助 隧道 既有 轨道 跨度 纵横 结构 | ||
1.一种辅助隧道下穿既有线轨道的大跨度纵横梁结构,包括沿既有线轨道(4)两侧下方架设的钢筋混凝土纵梁(2),所述钢筋混凝土纵梁(2)架设于钻孔灌注桩(1)上,所述钻孔灌注桩(1)中至少两根分别位于下穿隧道(3)与既有线轨道(4)交界的隧道外轮廓附近,所述钢筋混凝土纵梁(2)之间间隔架设有横梁(5),既有线轨道(4)的钢轨(6)架设于所述横梁(5)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隧道下穿既有线轨道的大跨度纵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孔灌注桩(1)至少设计为六根,其中四根分别位于下穿隧道(3)与既有线轨道(4)交界的四个隧道外轮廓附近,其中另外两根与前述四根中距离较远的两根分别作为一组,每组连线均位于与既有线轨道(4)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钢筋混凝土纵梁(2)中具有至少两根能够跨越下穿隧道(3)与既有线轨道(4)交界的两端;单侧钢筋混凝土纵梁(2)设置在距既有线轨道(4)同侧之外3-10m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隧道下穿既有线轨道的大跨度纵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孔灌注桩(1)桩顶浇筑承台结构(7),为C40钢筋混凝土承台结构,钻孔灌注桩(1)桩基主筋锚入承台结构(7)内部,钢筋混凝土纵梁(2)架设于承台结构(7)上;钢筋混凝土纵梁(2)的梁底与承台结构(7)之间进一步垫设橡胶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隧道下穿既有线轨道的大跨度纵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混凝土纵梁(2)上浇筑有钢筋混凝土找平层(8),所述横梁(5)通过找平层(8)架设于钢筋混凝土纵梁(2)之上,找平层(8)与钢筋混凝土纵梁(2)之间采用接茬钢筋相连,找平层(8)的截面呈L型;且找平层(8)被配置为使横梁(5)能够为钢轨(6)提供稳定的支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辅助隧道下穿既有线轨道的大跨度纵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横梁(5)上设有支座钢扣板(10),横梁(5)通过若干支座钢扣板(10)及紧固连接副固定于所述找平层(8)上;横梁(5)底部、与找平层(8)之间焊接垫设有钢垫板(13),横梁(5)底部、未与找平层(8)搭接部分焊接有槽钢(12),钢垫板(13)及槽钢(12)分别用于为横梁(5)与下部其他结构联结时提供垫衬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辅助隧道下穿既有线轨道的大跨度纵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横梁(5)为I45b工字钢,其材料为Q235,横梁(5)之间以短木顶死;横梁(5)上在钢轨(6)下方和两端与找平层(8)架设连接处分别设有加强肋板(17),加强肋板(17)可以焊接在工字钢两侧的凹槽中,每100mm设置一道,每处设置3-6道;横梁(5)两端处的加强肋板(17)位于支座钢扣板(10)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隧道下穿既有线轨道的大跨度纵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5)端部以角钢(18)焊接形成纵平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隧道下穿既有线轨道的大跨度纵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横梁(5)上还沿既有线轨道(4)架设有扣轨(14),扣轨(14)被配置为通过连接结构与横梁(5)和/或轨枕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辅助隧道下穿既有线轨道的大跨度纵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扣轨(14)与横梁(5)之间采用护轨扣板(15)及分别位于护轨扣板(15)两侧的第二连接螺栓(16)及其螺母连接,第二连接螺栓(16)为U型螺栓;扣轨(14)与轨枕采用护轨扣板(15)及分别位于护轨扣板(15)两侧的第二连接螺栓(16)及其螺母连接牢固;所述扣轨(14)分为两侧扣轨和中心扣轨,两侧扣轨由三根旧钢轨组成,中心扣轨由五根旧钢轨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隧道下穿既有线轨道的大跨度纵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钢轨(6)两侧设有固定卡件(19),固定卡件(19)焊接固定于横梁(5)上,实现对钢轨(6)的卡装固定,钢轨(6)中央底部与横梁(5)相接处垫设有绝缘垫板(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5227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