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锡槽出口密封装置和锡槽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51231.3 | 申请日: | 2021-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613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葛怀敏;李青;李赫然;陈英;郭志胜;张克俭;王海周;李刚;蒲兴龙;宋义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旭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东旭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18/16 | 分类号: | C03B18/16;C03B18/20;C03B18/22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吴国栋 |
地址: | 455112 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瓦***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出口 密封 装置 | ||
本公开涉及一种锡槽出口密封装置和锡槽,锡槽出口密封装置包括设置在锡槽出口挡墙外侧的闸板,所述闸板的内部形成有空腔并且所述闸板上形成有用于供保护气体进入所述空腔的开口,所述闸板的底部开设有喷气孔,所述空腔内的保护气体能够通过所述喷气孔向外喷出。这样,由开口向空腔内不断充入一定压力的保护气体,保护气体从闸板底部的喷气孔向外喷出形成气帘,从而能够通过气封形式对闸板下方的缝隙进行密封,最终起到挡墙下部空间密封的作用,减少或消除锡槽出口挡墙内外气体的扩散对流,保护锡槽内锡液不被氧化,消除锡液氧化对玻璃板造成的污染,保证玻璃品质,稳定锡槽气体空间温度。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浮法盖板玻璃生产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锡槽出口密封装置和锡槽。
背景技术
锡槽是浮法玻璃生产的关键设备,其结构大致分为进口端、主体、出口端三部分。在浮法玻璃生产中,为防止锡槽内的锡液被氧化,通常需要在锡槽内充入氮气和还原性氢气混合而成的保护气体,槽内保持微正压,槽外周边密封,防止外部空气进入槽内。锡槽内的压力制度比玻璃熔窑要严格的多,如若锡槽内压力过高,保护气体散失就越多,增加了保护气体的耗量,就会破坏保护气体的生产平衡,给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会增加电耗;如若锡槽处于负压状态,就会吸入外界空气,使锡槽内氧气含量超过允许值进而产生锡的氧化物,这样一则增加锡耗、增加玻璃成本,二则严重污染玻璃,产生各种由锡氧化物造成的缺陷,如沾锡、雾点、钢化虹彩等等。因此,锡槽的气密性对浮法玻璃生产来讲尤为重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锡槽进口端、主体部分的密封无论在设备结构上还是在操作上都能够得到加强,但出口端为玻璃带的出口,密封操作难度大、气密效果差,尾端出口结构不能满足现在的生产需要。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锡槽出口结构形式是采用球墨铸铁材料作为挡墙,将槽内、槽外空间分隔开来,挡墙的下部留有较大开口,挡墙外侧设置有挡帘或闸板,通过挡帘或闸板将此开口封住,生产时仅留窄小的开口让玻璃带通过。然而,挡帘或者闸板只能起到空间隔绝的作用,实际生产过程中,玻璃带从挡帘或闸板下方与槽底之间的缝隙通过,为保证玻璃带安全通过,操作规定挡帘或闸板下表面距离玻璃带的高度至少为50-100mm,气密效果差,使得锡槽内的高温保护气体会因为压强差从该缝隙向外流出,又由于气体分子的扩散作用,锡槽出口挡帘或闸板外侧的空气也会将氧气带入锡槽,与锡液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锡、氧化亚锡等锡氧化物,进而消耗锡液及污染玻璃板,影响玻璃品质。同时,玻璃生产的厚度、宽度不同都会影响到出口的气密性,对于能够调节的挡帘或闸板而言,调整其开度虽然能够及时改善槽压情况,但存在较大的生产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锡槽出口密封装置,该密封装置能够起到挡墙下部空间密封的作用,减少或消除锡槽出口挡墙内外气体的扩散对流。
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锡槽,该锡槽配置有本公开提供的锡槽出口密封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锡槽出口密封装置,包括设置在锡槽出口挡墙外侧的闸板,所述闸板的内部形成有空腔并且所述闸板上形成有用于供保护气体进入所述空腔的开口,所述闸板的底部开设有喷气孔,所述空腔内的保护气体能够通过所述喷气孔向外喷出。
可选地,所述喷气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喷气孔均匀布设。
可选地,所述开口位于所述闸板的顶部。
可选地,所述闸板的内部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空腔分隔为沿竖直方向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隔板上形成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的通道,所述开口形成于所述第一腔体,所述喷气孔形成于所述第二腔体。
可选地,锡槽的内部通过第一管道与保护气体供应源连通,所述锡槽出口密封装置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开口上的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连接至所述第一管道。
可选地,所述第二管道上设置有气体流量调节件。
可选地,所述闸板通过升降组件可上下活动地设置在所述挡墙上,以能够调节所述锡槽出口的开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旭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东旭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河南旭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东旭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512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