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路可调的无线能量传递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849373.6 | 申请日: | 2021-07-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559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 发明(设计)人: | 柯智强;焦海;柯奕;喻金钱;熊斌海;张继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石邦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50/12 | 分类号: | H02J50/12;H02J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21 | 代理人: | 周敏云 |
| 地址: | 435000 湖北省黄***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调 无线 能量 传递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无线能量传输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路可调的无线能量传递装置。本发明的接收线圈或发射线圈的具体结构为:固定绕组固定在磁通板上,磁通板设置连接柱,活动板设置在连接柱上,并可沿着连接柱上下活动,活动板上设置活动绕组,活动绕组与固定绕组连接。本发明方便使用人员对装置进行调试,并通过显示灯LED方便调试人员进行现场调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能量传输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路可调的无线能量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过程中,发射线圈、发射匹配电容、接收线圈、接收匹配电容常常会有误差,不同组合的误差会导致共振频率发生5%左右的偏差,作为磁共振方式实现充电的技术,共振频率发生偏差意味着传输效率降低,会导致接收电量的减小,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无法直接调试或改变工作频率。
同时工件或设备在移动运转的过程中,无线充电能力是不同的,出现时而大时而小的特点,输出电压不稳定,有时候由于电压过小并不能直接供电或进行充电,严重时出现设备长时间没有远程充电的情况。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路可调的无线能量传递装置。本发明方便使用人员对装置进行调试,并通过显示灯LED方便调试人员进行现场调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路可调的无线能量传递装置,包括发射线圈Lf、发射匹配电容Cf、可调方波、晶闸管DA、接收线圈Lj、接收匹配电容Cj,增压电路、储能电路。发射线圈Lf、发射匹配电容Cf并联后与晶闸管DA的阳极连接,晶闸管DA的阴极与电源地连接,接收线圈Lj、接收匹配电容Cj并联后与增压电路连接,增压电路与储能电路连接,可调方波与晶闸管DA的栅极连接,其特征在于:接收线圈Lj或发射线圈Lf的具体结构为:固定绕组固定在磁通板上,磁通板设置连接柱,活动板设置在连接柱上,并可沿着连接柱上下活动,活动板上设置活动绕组,活动绕组与固定绕组连接,形成接收线圈Lj或发射线圈Lf;增压电路包括场场效应管UA、升压电感LS、升压电容CS、二极管DS、显示灯LED;升压电感LS与场效应管UA的漏极和栅极G以及显示灯LED连接,LED连接的另一端接地,升压电容CS、二极管DS串联后与升压电感LS和电源地连接;场效应管UA的源极S与储能电路连接。
根据如上所述的一种多路可调的无线能量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当电压过低时,场效应管UA关断,输入信号给升压电感LS储能,当电压适合于充电时时,场效应管UA导通,输入信号和升压电感LS一起给负载提供能量。
根据如上所述的一种多路可调的无线能量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储能电路采用超级法拉电容器CA或化学电池DA。
根据如上所述的一种多路可调的无线能量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可调方波具体电路结构为: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阻R2并联后连接在三极管的基极与电源地之间,第一电阻R1和第三电阻R3并联后在三极管的基极与集电极之间,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R4后与电源地连接,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串联在三极管集电极与电源地之间,其中,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之间通过连接直接与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电感L1与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并联,可变电容C5与电感L1并联。
根据如上所述的一种多路可调的无线能量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电阻R1为30KΩ、第二电阻R2为6KΩ、第三电阻R3为4.5KΩ、第四电阻R4为1KΩ、第一电容C1为680pF、第二电容C2为100pF、第三电容C3为100pF、第四电容C4为680pF,电感L1为10uH,可变电容C5为0至100pF可调。
本发明的好处是:一是通过多个地方的微调,方便使用人员调解装置的最优工作状态。二是硬件较少,价格低廉,三是通过增压电路,确保在接收电量较小时也能够储能,提高了无线充电的效能。四是输出电压较为稳定,在一端时间内无接收电能也能稳定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电路示意图。
图2为可调方波的电路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石邦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黄石邦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493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方便拿取的智能液氮罐
- 下一篇:一种低成本第三代汽车钢加工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