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引气控制的燃气轮机压气机导叶调节驱动机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847842.0 | 申请日: | 2021-07-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006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 发明(设计)人: | 赵祥敏;王会社;余荣国;王晏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F04D29/56 | 分类号: | F04D29/56;F04D27/00;F02C9/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锺维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9 | 代理人: | 原春香 |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燃气轮机 压气 机导叶 调节 驱动 机构 | ||
1.一种自引气控制的燃气轮机压气机导叶调节驱动机构,至少包括一主作动筒和一辅助作动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作动筒,至少包括一主驱动杆、一主作动筒壳体、一内气缸、一主承力活塞、一主后端盖、一支撑衬套、一拉杆、一控制活塞,其中,
所述内气缸设在所述主作动筒壳体内,所述内气缸为一两端开口的圆柱状筒体,且所述圆柱状筒体的后端形成一法兰安装边,所述法兰安装边通过连接件与所述主作动筒壳体后端的连接法兰固定连接;
所述主承力活塞设在所述主作动筒壳体内,所述主承力活塞包括一筒状主体部以及一形成在所述筒状主体部前端的空心杆状延伸部,所述筒状主体部的后端形成一环状法兰部,所述环状法兰部的外径与所述主作动筒壳体的内径相适配,使得所述环状法兰部可沿所述主作动筒壳体的内壁前后移动;所述杆状延伸部的内腔与所述筒状主体部的内腔相连通,所述杆状延伸部的外径与所述作动筒壳体前端的中心孔的孔径相适配,使得所述杆状延伸部可沿着所述作动筒壳体前端的中心孔前后移动;所述主驱动杆固定设置在所述杆状延伸部的前端,所述主驱动杆与压气机可调导叶的联动环连接;所述筒状主体部内腔的前端通过连接件固定设置一带有中心孔的堵盖;
所述主后端盖包括一板状盖体和一形成在所述板状盖体前端面上的筒状延伸部,所述板状盖体通过连接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内气缸的后端,所述筒状延伸部同轴套设在所述内气缸的内腔中,且所述筒状延伸部的前端同轴设置一转接套筒,所述转接套筒包括一前端大直径段和一后端小直径段,所述前端大直径段与后端小直径段之间形成一台阶部,所述转接套筒的后端小直径段与所述筒状延伸部的内径相适配并插设在所述筒状延伸部的前端,所述转接套筒的前端大直径段的外径与所述内气缸的内径相适配,所述转接套筒可在所述筒状延伸部和内气缸的双重约束下沿轴向前后移动;
所述控制活塞可前后滑动地设置在所述主后端盖的筒状延伸部内,所述内气缸的邻近前端的内壁上设置一环状凸起,所述环状凸起与所述转接套筒的台阶部之间设置一大弹簧,所述支撑衬套通过一设置在所述内气缸前端的连接件固定设置在所述环状凸起的前侧,所述控制活塞与支撑衬套之间设置一小弹簧;
所述拉杆的后端与所述控制活塞固定连接,所述拉杆的主体部穿过所述支撑衬套,且所述拉杆在其前端形成一直径缩小部并穿过所述承力活塞内的堵盖的中心孔后固定设置一锁紧螺母,且所述拉杆前端的直径缩小部的外径小于所述承力活塞内的堵盖的中心孔的孔径,二者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主作动筒内部形成R、S、T、W共4个气腔,其中,
气腔R与气腔S分别位于所述主承力活塞的两侧,所述主承力活塞的外壁与所述主作动筒壳体的内壁之间的空间形成为气腔R,所述主承力活塞的内壁与所述主作动筒壳体的内壁、内气缸的外壁、堵盖、支撑衬套之间围成的空间形成为气腔S;气腔T和气腔W分别位于所述控制活塞的两侧,所述控制活塞、内气缸、主后端盖的筒状延伸部、转接套筒、支撑衬套之间围成的空间形成为所述气腔T,所述制活塞、主后端盖的板状盖体之间围成的空间形成为所述气腔W;
所述主作动筒上设有A、B、C、D、E共5个气体接口,所述主后端盖的板状盖体上设置有与所述气腔W相连通的气体接口A,所述内气缸的环状端盖上设置有与气腔T相连通的气体接口B,所述作动筒壳体的壁面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气腔R相连通的气体接口C、D,所述内气缸的环状端盖上设置有与所述气腔S相连通的气体接口E;
所述辅助作动筒,至少包括一辅助驱动杆、一辅助作动筒壳体、一辅助承力活塞和一辅助后端盖,其中,
所述辅助作动筒壳体整体为一后端开口、前端封闭的筒状壳体部件,且所述辅助作动筒壳体的后端形成有环状连接法兰,所述辅助作动筒壳体的前端面上形成有中心通孔,
所述辅助后端盖包括一板状盖体和一形成在所述板状盖体前端面上的柱状延伸部,所述板状盖体通过连接件固定设置在所述辅助作动筒壳体的后端连接法兰上,所述柱状延伸部同轴套设在所述辅助作动筒壳体内,
所述辅助承力活塞同轴套设在所述辅助作动筒壳体内,所述辅助承力活塞包括一筒状主体部以及一形成在所述筒状主体部前端的杆状延伸部,所述辅助承力活塞的筒状主体部的内径与所述辅助后端盖的柱状延伸部的外径相适配,所述辅助承力活塞的筒状主体部可沿所述辅助后端盖的柱状延伸部的外壁前后移动;所述辅助承力活塞的筒状主体部的后端形成一环状法兰部,所述环状法兰部的外径与所述辅助作动筒壳体的内径相适配,使得所述环状法兰部可沿所述辅助作动筒壳体的内壁前后移动;所述杆状延伸部的外径与所述辅助作动筒壳体前端的中心通孔的孔径相适配,使得所述杆状延伸部可沿着所述辅助作动筒壳体前端的中心通孔前后移动;所述辅助驱动杆固定设置在所述杆状延伸部的前端,所述辅助驱动杆也与压气机可调导叶的联动环连接;
所述辅助作动筒内部形成M、N两个气腔,其中,气腔M与气腔N分别位于所述辅助承力活塞的前后两侧,所述辅助承力活塞的外壁与所述辅助作动筒壳体的内壁之间的空间形成为气腔N,所述辅助承力活塞的内壁与所述辅助作动筒壳体的内壁、辅助后端盖之间围成的空间形成为气腔M;
所述辅助作动筒上设有F、G、H、J共4个气体接口,其中,所述辅助后端盖的板状盖体上设置有与所述气腔M相连通的气体接口F、J,所述辅助作动筒壳体的壁面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气腔N相连通的气体接口G、H;
从燃气轮机压气机机匣中引出高压气源,引用压气机流道内的高压空气,所述高压气源通过管路分别与所述主作动筒的气体接口A、辅助作动筒的气体接口F、辅助作动筒的气体接口H连通,从而分别为气腔W、气腔M、气腔N提供高压空气;所述主作动筒的气体接口E通过管路与所述辅助作动筒的气体接口J相连,从而保证所述主作动筒中气腔S的气压与所述辅助作动筒中气腔M的气压相等;所述主作动筒的气体接口C通过管路与所述辅助作动筒的气体接口G相连,从而保证所述主作动筒中气腔R的气压与辅助作动筒中气腔N的气压相等;所述主作动筒的气体接口B在设计状态下与大气环境连通,使得所述气腔T内的气压为恒定的环境气压;所述主作动筒的气体接口D在工作状态下处于封闭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4784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磁环自动检测分选设备
- 下一篇:一种营养玉米油的生产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