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水修复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47791.1 | 申请日: | 2021-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032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发明(设计)人: | 张亭亭;王平;孔繁亮;赵颖;石德升;宁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20;C02F101/30;C02F10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秦曼妮 |
地址: | 430205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水 修复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地下水修复装置,包括箱体和循环泵,所述箱体具有进水口和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位于所述进水口的上方,所述循环泵用于将所述箱体内的所述进水口处的水抽吸至所述排水口上方。由于水在循环泵的作用下从排水口的下方的进水口进入箱体,之后在循环泵的作用下抽吸至所述排水口上方,然后抽吸至排水口上方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从排水口流出,因此下层的水经过箱体后可排入上层,从而通过水箱和循环泵可实现下层水和上层水的循环流动,进而实现水的环流,以改善地下水修复井的环流,提高地下水修复井的修复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水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下水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据统计我国超过90%的地下水资源受到了程度不一的污染,其中,60%左右的地下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地下水污染不仅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污染地下水的安全修复已刻不容缓。
地下水修复技术主要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两大类,与异位修复技术相比,原位修复技术具有适用性强、环境干扰小、修复成本低等优点。地下水循环井是最有应用前景的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之一,与其他修复技术相比,循环井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循环井结构简单,操作维修方便,且循环井技术可与其他修复技术联合使用,提高修复效果;(2)地下水水位变化幅度较低,不易造成污染物扩散;(3)污染地下水不需抽出地表,配套设备设施较少,运行成本较低。
目前,国内高校院所和修复公司对地下水循环井开展了部分研究,相关研究成果申请了国家专利,中国专利文献CN201910551168.4公开了一种高净化效率地下水循环井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外井、内井、安装管、过滤管、金属波纹软管、活性炭吸附装置、曝气管、抽气管、注药管等。该装置存在以下不足:(1)内井底部与地下水含水层相通,注药管注入的药剂易扩散至含水层中,具有二次污染风险;(2)该装置仅靠气体抽提系统形成的负压作用来保证内井水位高于周围地下水水位,水位差较小,且稳定性较差,导致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差;(3)未考虑药剂和地下水的快速搅拌,仅靠药剂和地下水的自然溶解实现污染物的去除,造成修复周期较长。中国专利文献CN201922264996.8公开了一种原位反应型地下水循环井,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外井管、井盖、固定支架、循环箱、水泵、拉绳、输药管、药剂制备装置等。该装置的固定支架无法实现阻隔功能,造成修复药剂和污染地下水横向扩散具有二次污染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水修复装置,以解决现有的地下水修复井环流功能受限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地下水修复装置,包括箱体和循环泵,所述箱体具有进水口和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位于所述进水口的上方,所述循环泵用于将所述箱体内的所述进水口处的水抽吸至所述排水口上方。
可选的,所述箱体包括进水腔、修复腔和排水腔,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水腔连通,所述排水口与所述排水腔连通,所述进水腔与所述修复腔连通,所述修复腔与所述排水腔连通,所述修复腔位于所述排水腔的上方,所述进水腔位于所述排水腔的下方,所述循环泵用于将所述进水腔的水抽吸至所述修复腔。
可选的,所述箱体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内部,且所述第一隔板位于所述第二隔板的下方,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箱体内的空间分隔为自上而下的三个储水腔,位于最上方的储水腔为修复腔,位于中间的储水腔为排水腔,位于下方的储水腔为进水腔,所述第二隔板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修复腔和所述排水腔通过所述第一通孔连通。
可选的,还包括修复组件,所述修复组件用于修复所述修复腔内的水。
可选的,所述循环泵包括水泵和取水管,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修复腔内,所述水泵的输入端与所述取水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取水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一隔板设置在所述进水腔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477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