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工程用自阻尼导线运行张力的提升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47586.5 | 申请日: | 2021-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935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3 |
发明(设计)人: | 张暕;刘胜春;司佳钧;刘臻;齐翼;张昭;刘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04 | 分类号: | H02G1/04;H02G7/14;H02G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程 阻尼 导线 运行 张力 提升 方法 系统 | ||
一种工程用自阻尼导线运行张力的提升方法及系统,包括:获取自阻尼导线的技术参数和紧线参数,并基于紧线参数利用断线位置计算式计算得到自阻尼导线整体的断线位置;按照自阻尼导线的紧线参数对自阻尼导线的钢芯进行预拉后对自阻尼导线的整体进行紧线,利用自阻尼导线内部形变等效关系结合自阻尼导线的技术参数确定紧线后的自阻尼导线钢芯的张力值和铝线的张力值及钢芯和铝线的断线位置;在钢芯和铝线的断线位置处断线后,分别对钢芯和铝线施加钢芯的张力值和铝线的张力值,将钢芯和铝线的断线位置调整至自阻尼导线整体的断线位置,提升工程用自阻尼导线的运行张力。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有效提高自阻尼导线的运行张力及运行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输电工程线路架线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工程用自阻尼导线运行张力的提升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导线是电能传输的载体,大跨越导线的选型和平均运行张力取值直接影响跨越塔的高度,决定了整个工程的投资。大跨越导线一般都采用钢比相对较大的导线,以获得较大的拉重比,减小弧垂、降低塔高。由于档距大,导线悬挂点高,所处地形开阔,水面上空极易形成层流风,大跨越导线的微风振动强度比普通线路剧烈,必须设计专门的防振装置来降低导线的微风振动强度,且将导线的平均运行张力控制在一定水平。
自阻尼导线因其层间存在间隙,振动时消耗大量的能量而具有优异的自阻尼性能,在较大的张力下自阻尼特性仍优于普通导线,因此可以提高平均运行张力。当大跨越工程采用自阻尼导线后,导线的张力取值不再受限于平均运行张力,而是受最大张力控制,导线的平均运行张力至少可提高3到5个百分点,弧垂可显著减少,直线塔高度可相应降低,铁塔重量和基础体积均会减小,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输电线路在架线施工时,需通过牵引机、紧线滑车等设备张拉导线,完成导线的张力放线和紧挂线。以自阻尼导线为例,导线在张拉时,钢芯和铝合金线同步受力,具有相同的弹性伸长。相关资料表明,输电线路正常运行时,导线钢芯承担60%左右的张力,铝合金线承担40%左右的张力。但由于铝合金线自身的抗拉强度远小于钢芯的抗拉强度,容易造成自阻尼导线因振动、舞动而造成的导线铝合金部分断线断股事故的发生,不利于自阻尼导线安全系数及线路运行的可靠性的提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自阻尼导线的钢芯和铝合金线承受张力的不均及整体承受张力较小导致的断线事故,本发明提供一种工程用自阻尼导线的运行张力提升方法,包括:
获取自阻尼导线的技术参数和紧线参数,并基于所述紧线参数利用断线位置计算式计算得到自阻尼导线整体的断线位置;
按照所述自阻尼导线的紧线参数对所述自阻尼导线的钢芯进行预拉后对自阻尼导线的整体进行紧线,利用自阻尼导线内部形变等效关系结合所述自阻尼导线的技术参数确定紧线后的自阻尼导线钢芯的张力值和铝线的张力值及钢芯和铝线的断线位置;
在所述钢芯和铝线的断线位置处断线后,分别对所述钢芯和铝线施加所述钢芯的张力值和铝线的张力值,将所述钢芯和铝线的断线位置调整至所述自阻尼导线整体的断线位置,提升工程用自阻尼导线的运行张力。
优选的,所述按照所述自阻尼导线的紧线参数对所述自阻尼导线的钢芯进行预拉后对自阻尼导线的整体进行紧线,利用自阻尼导线内部形变等效关系结合所述自阻尼导线的技术参数确定紧线后的自阻尼导线钢芯的张力值和铝线的张力值及钢芯和铝线的断线位置,包括:
按照所述自阻尼导线的紧线参数中的钢芯预拉力对所述自阻尼导线的钢芯进行预拉后自阻尼导线的钢芯及自阻尼导线整体的张力为钢芯预拉力;
将所述自阻尼导线整体的张力由所述钢芯预拉力增加到所述紧线参数中的紧线张力设计值,利用自阻尼导线内部形变等效关系计算式分别计算所述钢芯承担的张力及铝线承担的张力;
基于所述钢芯承担的张力、所述铝线承担的张力及所述自阻尼导线的技术参数,利用钢芯形变量计算式及铝线形变量计算式计算得到所述钢芯的形变量及铝线的形变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475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