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焦炉直行自动测温系统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847134.7 | 申请日: | 2021-07-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517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 发明(设计)人: | 武良辰;武兆乾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智宝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J5/00 | 分类号: | G01J5/00;G01J5/34;C10B41/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中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41 | 代理人: | 祝坤 |
| 地址: | 210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焦炉 直行 自动 测温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焦炉直行自动测温系统,包括热释成像仪、无线数据传送模块、测温地址码检测模块、测温数据采集模型、中控室工作站;热释成像仪,用于获取立火道底部的红外热像图像;测温地址码检测模块,用于标定配置装煤车的地址编码信号;测温数据采集模型,用于热释成像仪获取的图像及测温地址码检测模块的地址信号,进行分析处理;中控室工作站,用于接收测温数据采集模型发出的分析数据、存储测温的实时数据及分析、计算数据。还提供了上述系统测温方法,采用热释成像仪获得高速图像识别技术,全面识别立火道底部所有区域的温度分布,自动分析选取最高温度点为测温值,消除了人工或固定式点测温方法造成的人员误差和系统误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焦炉直行温度测量设备及方法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焦炉直行自动测温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保障焦炭成熟均匀和焦炉顺利稳定生产,测量和调节焦炉直行温度是调温人员的日常重要工作,现有直行测温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工光学高温计测温:即测温操作工手持光学高温计测量被测物温度,一般认为立火道底部鼻梁砖在加热系统交换后的20秒时刻其表面温度为最高温度点。光学高温计是通过光学望远镜片组件将6~9米远处的鼻梁砖可见光视野拉近,调节高温计内可变电阻,使电加热钨丝的颜色刚好淹没在鼻梁砖图像中,以钨丝的温度代表鼻梁砖的温度,此测温过程存在不能连续测温,每测一个火道都必须调节可变电阻。
2、人工红外线测温:其测温原理为将物体发射的红外线的辐射能转变成电信号,来确定物体的温度。需要人工瞄准6~10米远的鼻梁砖(大小50~100mm的区域),测温后还需将测温仪中的数据通过有线方式导入计算机计算各项温度系数。
3、固定式热电偶自动测温:将热电偶固定安装在立火道跨越孔上方耐火砖内,连续在线测量焦炉直行温度。
4、固定式红外测温计自动测温:将红外测温光学系统安装在燃烧室看火孔盖上,对准鼻梁砖表面,光学镜头信号通过光纤传出转换为温度信号,可实现炉温的自动在线测量。其中上面的方法为人工测量和固定式点测量方法,都会产生人员测量误差及系统误差,无法避免。
发明内容
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焦炉直行自动测温系统,具体为
包括热释成像仪、无线数据传送模块、测温地址码检测模块、测温数据采集模型、中控室工作站;所述热释成像仪,用于获取立火道底部的红外热像图像;所述测温地址码检测模块,用于标定配置装煤车的地址编码信号;所述测温数据采集模型,用于通过无线数据传送模块实时传送热释成像仪获取的图像及测温地址码检测模块的地址信号,进行分析处理;所述中控室工作站,用于接收测温数据采集模型发出的分析数据、存储测温的实时数据及分析、计算数据。
作为改进,还包括水冷模块,与热释成像仪连接,用于对测温设备进行降温及保护。
作为改进,还包括看火孔盖揭盖装置,是用于检测温度时自动揭盖,其中揭盖时,包括一次性全部拉开机侧标准立火道看火孔盖、焦侧标准火道立火道看火孔盖,看火孔盖揭盖和放盖时间不大于10s,优选地不大于5s。
作为改进,揭盖时,首先打开机侧单号和焦侧双号看火孔孔盖,再在下一个交换时间全部打开机侧双号和焦侧单号看火孔盖,进行测温。
作为改进,还包括监控设备,与中空室工作站进行信息交互,具体包括异常报警单元、启动单元、停止单元、监控单元;所述启动单元,用于对测温过程中发出或执行启动信号;所述停止单元,用于测温监视过程紧急停止或正常停止发出信号;所述监控单元,用于监视测温过程中及测温部件的实时状态、温度数据;所述异常报警单元,用于发出异常信号及进行声音、颜色报警。
作为改进,所述中控室工作站,接收监控设备发出的测温和辅助的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计算处理。
同时,还提供了上述系统的测温方法,具体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智宝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智宝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471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