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噪声电荷灵敏前置放大器及减小输入电容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42607.4 | 申请日: | 2021-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955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高超嵩;孙向明;冯万晗;李丹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F1/26 | 分类号: | H03F1/26;H03F3/7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彭艳君 |
地址: | 430079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噪声 电荷 灵敏 前置放大器 减小 输入 电容 方法 | ||
1.一种低噪声电荷灵敏前置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荷收集电极、屏蔽层、Guardring、放大器和嵌位二极管(D);电荷收集电极、屏蔽层、嵌位二极管(D)均与放大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低噪声电荷灵敏前置放大器,其特征在于:电荷收集电极为六边形,底层金属为屏蔽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低噪声电荷灵敏前置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放大器包括第一场效应晶体管(M1)、第二场效应晶体管(M2)、第三场效应晶体管(M3)、第四场效应晶体管(M4)、第五场效应晶体管(M5)、第六场效应晶体管(M6)、第七场效应晶体管(M7)、第八场效应晶体管(M8)、第九场效应晶体管(M9)、第十场效应晶体管(M10)、第十一场效应晶体管(M11)、第一电容(Cs)、第二电容(Cc);电荷收集电极与第一场效应晶体管(M1)的栅极相接,第一场效应晶体管(M1)的源极与第七场效应晶体管(M7)的漏极、第三场效应晶体管(M3)的源极和第一电容(Cs)的一个极板相接,第一场效应晶体管(M1)的漏极与第二场效应晶体管(M2)的源极和第三场效应晶体管(M3)的栅极相接,第二场效应晶体管(M2)的栅极与第三场效应晶体管(M3)的漏极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M4)的漏极相接,第二场效应晶体管(M2)的漏极与第九场效应晶体管(M9)的漏极、第十场效应晶体管(M10)的源极和负载电容(CL)的一个极板相接,第九场效应晶体管(M9)的栅极与第一电容(Cs)和第二电容(Cc)的一个极板相接,第九场效应晶体管(M9)的源极、第四场效应晶体管(M4)源极、第六场效应晶体管(M6)源极、第二电容(Cc)的一个极板、负载电容(CL)与地相接,第四场效应晶体管(M4)的栅极与第六场效应晶体管(M6)的栅极、漏极和第五场效应晶体管(M5)的漏极相接,第七场效应晶体管(M7)和第五场效应晶体管(M5)的栅极连接在一起并由VBIAS1提供偏置电压,第十场效应晶体管(M10)漏极与第十一场效应晶体管(M11)漏极相接,第十场效应晶体管(M10)栅极由VBIAS3提供偏置电压,第十一场效应晶体管(M11)的栅极由VBIAS2提供偏置电压,第七场效应晶体管(M7)、第五场效应晶体管(M5)和第十一场效应晶体管(M11)的源极连接到电源AVDD,嵌位二极管(D)的阴极连接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M1)的栅极,嵌位二极管(D)的阳极连接到嵌位电压VCLAMP;屏蔽层连接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M1)的源极或漏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低噪声电荷灵敏前置放大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场效应晶体管(M1)、第二场效应晶体管(M2)、第三场效应晶体管(M3)、第五场效应晶体管(M5)、第七场效应晶体管(M7)、第十一场效应晶体管(M11)为P型场效应晶体管;第四场效应晶体管(M4)、第二场效应晶体管(M6)、第三场效应晶体管(M9)、第十场效应晶体管(M10)为N型场效应晶体管。
5.如权利要求1-4所述低噪声电荷灵敏前置放大器减小输入电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场效应晶体管(M1)、第二场效应晶体管(M2)和第三场效应晶体管(M3)作为放大管;第九场效应晶体管(M9)作为有源负载管;嵌位二极管(D)为输入端提供直流偏置电压,并泄放输入端的电荷;第四场效应晶体管(M4)、第五场效应晶体管(M5)、第六场效应晶体管(M6)为第三场效应晶体管(M3)提供直流偏置电流,第七场效应晶体管(M7)为第一场效应晶体管(M1)提供直流偏置电流,第十场效应晶体管(M10)、第十一场效应晶体管(M11)为输出结点OUT提供直流偏置电压;第一场效应晶体管(M1)、第二场效应晶体管(M2)、第七场效应晶体管(M7)、第九场效应晶体管(M9)支路和第三场效应晶体管(M3)、第四场效应晶体管(M4)支路电流恒定,则第一场效应晶体管(M1)和第三场效应晶体管(M3)的栅极与源极电压差保持不变,输入管第一场效应晶体管(M1)的栅极与源极和栅极与漏极的电压差均保持恒定;据密勒效应定理可知,第一场效应晶体管(M1)的栅源间寄生电容和栅漏间寄生电容对输入端电容贡献为零,从而减小了探测器的输入电容;通过将屏蔽层连接到放大器输入管第一场效应晶体管(M1)的源极,将电荷收集电极与屏蔽层之间的耦合电容转化成第一场效应晶体管(M1)的栅源间电容,使得第一场效应晶体管(M1)源端和漏端电势能够跟随其栅极电势,则第一场效应晶体管(M1)的栅极与源端或者漏端的耦合电容对放大器的输入总电容贡献为零,进而第一场效应晶体管(M1)和电荷收集电极的寄生电容对输入总电容的贡献为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师范大学,未经华中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4260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