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桩基承载力的检测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838835.4 | 申请日: | 2021-07-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820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 发明(设计)人: | 张辉能;李斌;杨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辉能 |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赛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75 | 代理人: | 胡正耀 | 
| 地址: | 31112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桩基 承载力 检测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桩基承载力的检测设备,涉及桩基承载力检测技术领域。其技术要点是:包括支座,支座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机构,支撑机构上部固定连接有端板,端板下表面连接有配重组件,配重组件滑动连接于支撑机构,配重组件下端固定连接有重锤,重锤的重心与配重组件的重心以及支座的轴线处于同一竖直线上,支座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提升机构,支座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调节机构,支座为圆环形,支座下表面固定连接有锚定机构。本发明具有的优点是本装置整体性较强,安装简便,易于操作,可以极大的减少安装和检测的时间,提高工程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桩基承载力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桩基承载力的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基桩验收的过程中,采用高应变法对单桩承载力和完整性进行检测试验,常规采用自由落锤锤击桩顶完成试验。
高应变法是桩基工程质量检测的一种常用方法,可检测桩身结构完整性和竖向抗压承载力。在进行试验过程中,重锤被吊车吊起,然后利用外力使重锤下落,对基桩施加一个锤击力,在桩身安装传感器,采集速度和力时程曲线,通过波动理论分析,对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在实现重锤下落这一目的时,传统的方式是首先对基桩桩头进行加固处理并放置垫板,其次在基桩桩身进行打孔并放置传感器,之后由施工人员配合吊车操作人员在基桩外侧放置导向架支撑底座,之后吊车操作人员将重锤吊起将其放置在桩顶,然后在导向架支撑底座上放置导向架,需要注意的是导向架中心需要与桩轴心重合,这一步在传统方式需要施工人员与吊车操作人员进行不断的沟通和调整,之后将导向架与导向架支撑底座相固定,之后用吊车换上专用的吊钩将重锤起吊至预定的高度,之后由人工用外力打开吊钩,使重锤落下,最终完成采样。
上述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现有技术中在检测基桩时装置较为零散,组合较为繁琐,操作较为复杂较为费时。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桩基承载力的检测设备,其具有的优点是本装置整体性较强,安装简便,易于操作,可以极大的减少安装和检测的时间,提高工程效率。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桩基承载力的检测设备,包括支座,所述支座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上部固定连接有端板,所述端板下表面连接有配重组件,所述配重组件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机构,所述配重组件下端固定连接有重锤,所述重锤的重心与所述配重组件的重心以及支座的轴线处于同一竖直线上,所述支座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提升机构,所述支座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调节机构,所述支座为圆环形,所述支座下表面固定连接有锚定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多个机构共同组合成为一个整体性较强的检测设备,锚定机构能将整个设备与地面稳定的固定在一起,配重机构为重锤增加配重,支撑机构支撑设备主体,调节机构可以将重锤中心与基桩中心进行强制对中,提升机构可以将配重组件以及重锤提升至指定位置,使用本装置时安装简便,易于操作,可以极大的减少安装和检测的时间,提高工程效率。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支撑环,所述支撑环固定连接有三个液压杆,三个所述液压杆均沿水平方向伸缩,三个所述液压杆处于同一水平面,三个所述液压杆之间互成一百二十度夹角,三个所述液压杆输出端均指向支撑环轴线方向,三个所述液压杆输出端均固定连接有护板,所述护板远离所述液压杆一端转动连接有若干滚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制三个液压杆同时启动,从三个方向同时向待测桩基施加压力,由于三个液压杆之间互成一百二十度,所以在三个液压杆压力相等的情况下,待测桩基所受水平合力为零,至此,待测桩基的中心与本装置的重锤的重心实现了强制对中,二者处于同一条竖直线上,从而使本装置可以准确的对不同直径的桩基进行检测,增强了本装置的适用性,滚轮的作用在把护板与桩基侧壁的滑动摩擦替换为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力,使本装置能够更顺利的沿桩基侧壁上下滑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辉能,未经张辉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3883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UV发泡油墨制备工艺
- 下一篇:安全型兆欧表测试线防触电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