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搅拌站废水回收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833499.4 | 申请日: | 2021-07-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59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 发明(设计)人: | 王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志达商品混凝土厂 |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1730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搅拌 废水 回收 系统 | ||
本申请涉及一种混凝土搅拌站废水回收系统,包括一级沉淀池、二级沉淀池以及加热池,所述加热池设置在一级沉淀池与二级沉淀池之间,所述加热池上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对加热池内的废水进行加热;所述加热池的上方设置有遮盖引流装置,所述加热池的两侧设置有清水收集池,所述遮盖引流装置用于将加热池内产生的水蒸气挡住并引流至两侧的清水收集池内;所述一级沉淀池与二级沉淀池之间设置有一级泵送装置,所述一级泵送装置上安装有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用于置换遮盖引流装置上的热量;所述二级沉淀池与加热池之间设置有供水装置,所述供水装置用于将二级沉淀池内的水排至加热池内。本申请具有改善废水的净化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搅拌站废水回收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凝土搅拌站废水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混凝土搅拌站主要由搅拌主机、物料称量系统、物料输送系统、物料贮存系统和控制系统等5大系统和其他附属设施组成。 由于楼骨料计量与站骨料计量相比,减少了四个中间环节,并且是垂直下料计量,节约了计量时间,因此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正是因为混凝土搅拌站的系统繁多,所以在生产混凝土时会产生大量的废水,直接排出会造成水资源浪费。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由于混凝土搅拌站的废水十分浑浊,无法直接利用,因此现有技术中很多混凝土搅拌站设置了多级沉淀池进行废水净化,但依旧导致废水的净化效果差,从而降低了混凝土搅拌站的废水利用率。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废水的净化效果,本申请提供一种凝土搅拌站废水回收系统。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混凝土搅拌站废水回收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混凝土搅拌站废水回收系统,包括一级沉淀池、二级沉淀池以及加热池,所述加热池设置在一级沉淀池与二级沉淀池之间,所述加热池上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对加热池内的废水进行加热;所述加热池的上方设置有遮盖引流装置,所述加热池的两侧设置有清水收集池,所述遮盖引流装置用于将加热池内产生的水蒸气挡住并引流至两侧的清水收集池内;所述一级沉淀池与二级沉淀池之间设置有一级泵送装置,所述一级泵送装置上安装有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用于置换遮盖引流装置上的热量;所述二级沉淀池与加热池之间设置有供水装置,所述供水装置用于将二级沉淀池内的水排至加热池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将混凝土搅拌站的废水通入到一级沉淀池内进行沉淀,然后通过一级泵送装置将一级沉淀池的上方清水泵入至二级沉淀池内,然后再通过供水装置将二级沉淀池内的上方清水泵入至加热池内,此时进入加热池内的废水已经经过两次沉降,滤掉了大部分杂质;然后通过加热装置将加热池内的废水进行加热,使得废水中的水变成水蒸气升起,而废水中的杂质成分则会继续处于废水之中;当水蒸气接触到遮盖引流装置后,通过换热装置将遮盖引流装置上的热量进行置换,使得水蒸气遇到低温后迅速液化成水,然后顺着遮盖引流装置流至清水收集池内;这样设置后,能够让混凝土搅拌站中的废水回收后的净化效果更佳,除开不能直接饮用以外,可以用作混凝土搅拌站的其它用水作业,从而改善了废水的净化效果。
可选的,所述加热装置包括传热槽体以及电热丝,所述传热槽体设置在加热池内,且所述传热槽体与加热池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电热丝布设在空隙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电热丝通电后,此时电热丝发出热量,将传热槽体加热,从而使得处于传热槽体内的废水实现快速加热。
可选的,所述遮盖引流装置包括遮盖组件以及引流组件,所述引流组件安装在遮盖组件上,所述加热池以及清水收集池设置在遮盖组件内且遮盖组件用于阻止水蒸气外泄,所述引流组件安装在遮盖组件上且位于传热槽体的正上方,所述引流组件用于将水滴引流至清水收集池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变成水蒸气上升后,遮盖组件能够阻止水蒸气外泄,而引流组件则能够让水蒸气液化成水后流至清水收集池内,从而达到自动收集清水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志达商品混凝土厂,未经成都志达商品混凝土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3349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