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转向架构架用耐候钢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829797.6 | 申请日: | 2021-07-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498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 发明(设计)人: | 尹鸿祥;吴毅;张关震;张澎湃;张恒;李翔;张弘;丛韬;吴斯;冯亦得;王玮;李文博;赵飒;徐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北京中铁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04;C22C38/06;C22C38/42;C22C38/44;C22C38/46;C21D8/02;C22C33/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恒信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2 | 代理人: | 侯淑红 |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向架 构架 用耐候钢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转向架构架用耐候钢,按重量百分比计,其由如下元素组成:C 0.14~0.16%,Si0.40~0.65%,Mn 0.40~0.65%,P≤0.030%,S≤0.030%,Cu 0.45~0.60%,Cr 0.90~1.20%,Ni 0.80~1.20%,V 0.08~0.12%,Mo 0.40~0.60%,Alt 0.010~0.045%,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所述转向架构架用耐候钢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预处理铁水及废钢加入炉内,进行转炉冶炼、钢包精炼(LF)和真空循环脱气精炼(RH);
(2)连续铸钢,得到连铸板坯;
(3)将步骤(2)得到的连铸板坯进行加热,充分奥氏体化,使微合金元素充分固溶,加热温度为1250~1280℃,保温1.5~2h,后轧制成钢板,所述轧制分两个阶段进行,即粗轧阶段和精轧阶段,粗轧阶段开轧温度设定在1100℃以上,钢的塑性好,强度低,易于轧制,精轧阶段开轧温度设定在1100~980℃,终轧温度设定在850~800℃;
(4)将步骤(3)得到的钢板进行正火,正火加热温度为880~930℃,正火保温的时间为30~60min,保温后采用空冷方式冷却,即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构架用耐候钢,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计,所述转向架构架用耐候钢中,Si为0.40~0.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构架用耐候钢,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计,所述转向架构架用耐候钢中,Mn为0.40~0.5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构架用耐候钢,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计,所述转向架构架用耐候钢中,P≤0.0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构架用耐候钢,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计,所述转向架构架用耐候钢中,S ≤0.00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构架用耐候钢,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计,所述转向架构架用耐候钢中,Cu为0.45~0.5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构架用耐候钢,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计,所述转向架构架用耐候钢中,Mo 0.40~0.5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构架用耐候钢,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计,所述转向架构架用耐候钢中,Alt 0.020~0.03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构架用耐候钢,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计,所述转向架构架用耐候钢由如下元素组成:C 0.14~0.16%,Si 0.40~0.50%,Mn0.40~0.55%,P≤0.010%,S ≤0.008%,Cu 0.45~0.50%,Cr 0.90~1.20%,Ni 0.80~1.20%,V 0.08~0.12%,Mo 0.40~0.50%,Alt 0.020~0.035%,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架构架用耐候钢,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构架用耐候钢的组织特征为细小的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组织晶粒度大于9.0级。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架构架用耐候钢,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构架用耐候钢的抗拉强度≥700MPa,屈服强度≥550MPa,断后伸长率≥18%;依据TB/T2375,相对于Q345B的周期浸润腐蚀速率≤50%。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架构架用耐候钢,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构架用耐候钢在-40℃时,横向冲击性能KV2≥180J。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北京中铁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北京中铁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2979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