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内短路阻值的测量方法、装置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827585.4 | 申请日: | 2021-07-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339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 发明(设计)人: | 林银利;喻聪;吴洁;冷利民;徐中领;张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367 | 分类号: | G01R31/367;G01R31/385;G01R31/389;G01R27/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霍文娟 |
| 地址: | 518107 广东省深圳市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短路 阻值 测量方法 装置 计算机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内短路阻值的测量方法、装置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控制挤压设备挤压测试回路中的模拟电池,以使得模拟电池中形成短路电阻,测试回路由模拟电池与真电池串联形成,模拟电池内置有金属颗粒异物,真电池中无金属颗粒异物;获取测试回路中的短路电流;获取模拟电池两端的电压;根据短路电流和模拟电池两端的电压,确定短路电阻的阻值;将短路电阻的阻值等效为真电池的内短路阻值。本方案通过将模拟电池中的短路电阻的阻值等效为真电池的内短路阻值,实现了对真电池的内短路阻值的测量。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锂离子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内短路阻值的测量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处理器。
背景技术
内短路是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事故中最常见的诱因之一,同时是机械滥用、热滥用、电滥用导致电池热失控的共性环节。机械滥用导致电池变形、异物入侵,从而造成电池正负极之间形成连接,引发剧烈的内短路;热滥用导致隔膜大规模收缩崩溃,从而造成电池正负极部分的直接接触,引发剧烈的内短路;电滥用导致电池内部金属析出,例如铜、锂等,不断析出的金属穿过隔膜孔隙,引起电池内短路。
另外在锂离子电池生产制程中引入其它杂质颗粒或者切割极片不当导致的极耳毛刺都会造成锂离子电池的内短路。发生内短路后,电池内短路放电电流产生的焦耳热会引起电池温升,若内短路阻值较大,放电电流较小,是电池长期的安全隐患;若内短路阻值极小,短路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可能触发热失控连锁反应,最终造成电池起火爆炸等安全性事故,威胁人身财产安全。因此,开发一种模拟金属颗粒异物造成锂离子电池内短路阻值的测量方法十分重要。
现有技术中无法测得内置金属颗粒异物的锂电池的内短路电阻。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内短路阻值的测量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处理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测得内置金属颗粒异物的锂电池的内短路电阻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内短路阻值的测量方法,包括:控制挤压设备挤压测试回路中的模拟电池,以使得所述模拟电池中形成短路电阻,所述测试回路由所述模拟电池与真电池串联形成,所述模拟电池内置有金属颗粒异物,所述真电池中无所述金属颗粒异物;获取所述测试回路中的短路电流;获取所述模拟电池两端的电压;根据所述短路电流和所述模拟电池两端的电压,确定所述短路电阻的阻值;将所述短路电阻的阻值等效为所述真电池的内短路阻值,所述真电池的内短路阻值为所述真电池发生短路时的阻值。
可选地,所述控制挤压设备挤压测试回路中的模拟电池的步骤,包括:确定挤压截止条件;在满足所述挤压截止条件的情况下,停止对所述模拟电池进行挤压。
可选地,所述挤压截止条件包括至少以下条件之一:所述真电池两端的电压下降值大于预定值、在预定压力下挤压第一预定时间、所述挤压设备的挤压结构运动至预定位置处保持第二预定时间。
可选地,所述控制挤压设备挤压测试回路中的模拟电池的步骤,包括:确定挤压位置和挤压速度;在所述挤压位置,以所述挤压速度挤压所述模拟电池,以使得所述模拟电池中形成所述短路电阻。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真电池两端的电压;根据所述真电池两端的电压、所述模拟电池两端的电压和所述短路电流,确定线路电阻,所述线路电阻为所述测试回路中的电阻。
可选地,根据所述短路电流和所述模拟电池两端的电压,确定所述短路电阻的阻值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短路电流和所述短路电阻的阻值,确定焦耳产热功率;将所述焦耳产热功率在时间域进行积分,得到内短路累积焦耳产热量。
可选地,所述模拟电池内不含电解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未经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275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