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撞击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24086.X | 申请日: | 2021-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4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杨安科;付大师;陈继红;陈华;朱余;邹浪;罗现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全安密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D9/06 | 分类号: | B25D9/06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李亮 |
地址: | 550025 贵州省贵阳市贵安***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撞击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撞击设备,包括:支撑机架、旋转机构及碰撞阻挡机构;支撑机架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的支撑部件,碰撞阻挡机构固定在底座上,旋转机构设置在支撑部件上,且旋转机构设置有用于夹持带脚线的电子雷管的夹持结构,旋转机构旋转带动夹持结构夹持的电子雷管撞击碰撞阻挡机构。本发明提供的撞击设备用于电子雷管的撞击试验,试验时,只需将带脚线的电子雷管夹持在旋转机构设置的夹持结构上,旋转机构工作旋转带动夹持结构夹持的电子雷管撞击碰撞阻挡机构,用示波器跟进电子雷管的旋转及撞击过程,记录旋转及撞击过程电子雷管的通讯、电容及发火等相关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码电子雷管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撞击设备。
背景技术
2018年9月17日,贵州省召开的民爆行业智能制造现场推广会提出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推广应用数码电子雷管,淘汰普通电雷管及导爆管雷管。因此市场对数码电子雷管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数码电子雷管生产过程中,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性能检验,由于数码电子雷管是采用电子控制模块对起爆过程进行控制的电雷管,其中,测试电子雷管的电子控制模块上设置的电容在电子雷管被撞击后的掉电情况是其中关键的一项测试——即电子雷管撞击试验,具体操作方式为:将带脚线的电子雷管高速撞击到阻碍物上,同时将电子雷管的脚线与起爆器电连接,采用示波器跟进电子雷管撞击过程,记录电子雷管通讯、电容及发火等相关情况,但当前主要通过人为制造撞击,随着电子雷管产量的增加,此种碰撞试验方式的碰撞力度不可控,而且费时费力,因此,当前技术还未能提供一种能够用于对电子雷管进行撞击试验的撞击设备,来衡量供应商提供的电容抗撞击性能是否良好,从而避免因电容抗撞击性能差,出现掉电快、二次充电不存电等现象带来的一系列拒爆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还未能提供一种能够用于对电子雷管进行撞击试验的撞击设备的问题。
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撞击设备,包括:支撑机架、旋转机构及碰撞阻挡机构;所述支撑机架包括底座和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支撑部件,所述碰撞阻挡机构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旋转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上,且所述旋转机构设置有用于夹持带脚线的电子雷管的夹持结构,所述旋转机构旋转带动所述夹持结构夹持的所述电子雷管撞击所述碰撞阻挡机构。
可选的,所述支撑部件包括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相距固定在所述支撑机架的底座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均包括: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和横梁;所述横梁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上端,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的底端固定在所述支撑机架的底座上,且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所述碰撞阻挡机构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或第二支撑架的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之间;所述旋转机构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的所述横梁上。
可选的,所述撞击设备还包括两个转轴安装组件;两个所述转轴安装组件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的横梁上;所述旋转机构包括电机和旋转部件;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架的横梁上,且所述电机的转轴通过两个所述转轴安装组件转动跨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上;所述旋转部件固定在所述电机的转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之间,所述夹持结构设置在所述旋转部件上。
可选的,所述转轴安装组件包括轴承安装座和与所述电机转轴配合的轴承,所述轴承设置在所述轴承安装座内,两个所述转轴安装组件的所述轴承安装座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的横梁上。
可选的,所述旋转部件包括旋转架和设置在所述旋转架上的旋转辅臂;所述旋转架固定在所述电机的转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之间,所述夹持结构设置在所述旋转辅臂上。
可选的,所述撞击设备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旋转架之间的电接触滑动连接器,所述电接触滑动连接器包括电刷圈组件和位于所述电刷圈组件下方的电刷接线座,所述电刷圈组件与所述电刷接线座滑动连接并套接在所述电机的转轴上,所述电刷接线座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架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全安密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贵州全安密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2408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