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印刷金属网格导电薄膜制备的加黑导电银浆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21032.8 | 申请日: | 2021-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712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5 |
发明(设计)人: | 刘佳伟;宋涛;孙宝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英纳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22 | 分类号: | H01B1/22;H01B13/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苏张林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印刷 金属 网格 导电 薄膜 制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印刷金属网格导电薄膜制备的加黑导电银浆,属于加黑银浆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加黑导电银浆原料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比为银粉65‑85%,黑色金属络合染料1‑5%,有机助剂1‑5%,水擦拭体系树脂5‑15%,有机溶剂5‑20%;其中,水擦拭体系树脂的质量百分比为:50%‑90%醇溶性纤维素树脂,余量为树脂B。本发明独创性的引入水擦拭体系的银浆,有效解决了擦拭异色的情况,极大地拓展了金属络合染料的应用范围。本发明的加黑导电银浆主要用作透明导电薄膜中金属网格沟槽的填充,利用黑色金属络合染料制备拥有优异的电性能,极佳加黑效果的导电银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黑银浆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基于印刷金属网格导电薄膜制备的加黑导电银浆。
背景技术
由于透明导电薄膜中用作导电涂料的银浆烘烤后呈银白色,影响薄膜整体外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黑化处理,目前较为常见的黑化工艺有两种。一种是纯碳浆加黑,即在银层底部或顶部多加一道碳浆来遮蔽银本身的颜色。底部加黑虽然有更好的加黑效果,但稳定性较差,因此现在主要以顶部加黑为主。但这种方案需要耗费额外的碳浆涂步工序,降低生产效率,且加黑用的碳浆本身不导电,对薄膜产品最终电性能有影响。另一种是把碳浆直接掺进银浆中做成加黑导电银浆,这种方案虽然能提高生产效率,但碳浆的掺入对银浆的导电性有很大影响,且碳浆基本用量较低,无法满足一些对黑度有较高要求的行业,而且需要制备额外的碳浆,工序复杂。
中国发明专利CN108461212A公开了一种可控颜色银纳米线导电薄膜的制备工艺,利用金属络合染料与银表面配体的吸附作用来包裹银纳米线从而改善银纳米线原有的土黄色。但在该方案中,金属络合染料除了会吸附银纳米线也会溶解于树脂等周边介质中,从而使得膜材整体都带有金属络合染料的颜色,违背了银纳米线涂布工艺高透明度,低雾度的初衷。但这种染料和金属网格填充技术却有极高的契合度,在金属网格填充技术中,银浆只填充于沟槽中,对其进行的颜色调节改善并不会影响透明膜材的其它区域。但这种加黑技术却鲜有人尝试,不同于银纳米线的颜色调控,对染料的要求并不高,只需能溶解于浆料体系即可。而对于金属网格填充技术来说,染料除了对浆料体系有较好的适配度外,还要求一定的耐溶剂性。主要因为不同于纳米银线的整面涂布工艺,金属网格填充技术属于局部涂布。即银浆只填充于沟槽中,而沟槽边缘通常会有浆料残留,需要用乙醇等有机溶剂对其进行表面清洁,而金属络合染料由于其极高的溶解性,极易被乙醇等有机擦拭剂溶解擦出,造成产品不良,这也限制了金属络合染料在金属网格导电薄膜上的应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印刷金属网格导电薄膜制备的加黑导电银浆。该加黑导电银浆拥有优异的电性能及极佳的加黑效果和对基材的附着力。使用本发明的加黑导电银浆进行涂布工艺,既可达到纯银浆的优异导电性,还具备不亚于纯碳浆的黑化外观同时具备简易的操作工序。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印刷金属网格导电薄膜制备的加黑导电银浆,原料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比为:银粉65-85%,黑色金属络合染料1-5%,有机助剂1-5%,水擦拭体系树脂5-15%,有机溶剂5-20%;
所述水擦拭体系树脂由树脂A和树脂B组成;所述树脂A为醇溶性纤维素树脂;所述树脂B为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环氧树脂、聚酚氧树脂和氯醋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水擦拭体系树脂的质量百分比为:50%-90%树脂A,余量为树脂B。
进一步地,所述银粉粒径为200-800nm。
进一步地,所述有机助剂为附着力促进剂、增塑剂、消泡剂、流平剂、分散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附着力促进剂为BYK-4510(德国毕克)、BYK-4511(德国毕克)、BYK-4512(德国毕克)、JER 4005P(日本三菱化学)、JER4007P(日本三菱化学)、JER 4010P(日本三菱化学)、YX8000(日本三菱化学)、YX8034(日本三菱化学)和YX8040(日本三菱化学)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英纳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英纳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2103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