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皮肤肿物内部切除的旋切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819961.5 | 申请日: | 2021-07-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988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 发明(设计)人: | 孙许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许林 |
| 主分类号: | A61B17/3207 | 分类号: | A61B17/3207 |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孟雪 |
| 地址: | 2615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皮肤 内部 切除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皮肤肿物内部切除的旋切装置,属于手术器具领域,包括伸入段和控制段,伸入段设为一根细长管,细长管内部设有螺旋搅拌轴,螺旋搅拌轴中心设有通道,通道内设有活动杆;细长管前端设有若干可开合的齿刀,若干齿刀闭合后形成锥形头,活动杆可控制齿刀的开闭;控制段设置在伸入段后端,控制段包括驱动螺旋搅拌轴的驱动装置,活动杆延伸到控制段,控制段还包括设置在细长管后端一侧的负压通道,负压通道末端设有暂存仓,本发明利用可开合的齿刀通过微创口进入后,再将齿刀打开,利用打开的齿刀对肿物内部组织进行切除,螺旋搅拌轴会将切除的组织向后输送,从而实现肿物内部的微创处理,创伤小,不易留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皮肤肿物内部切除的旋切装置,属于手术器具领域。
背景技术
皮肤肿物是指源于皮肤、皮肤附件、皮下组织等浅表软组织的肿物,常见的有脂肪瘤、皮脂腺瘤等,其治疗手段往往是切除,然而直接切开引流,创伤大,易留疤痕,目前的微创刀具其仅仅能够实现对皮下肿物内部进行切除,而且切除效率低,内部切除的组织收集困难。
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设计制造了一种应用于皮肤肿物内部切除的旋切装置,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对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皮肤肿物内部切除的旋切装置,能够实现微创对皮肤肿物内部进行切除并进行收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应用于皮肤肿物内部切除的旋切装置,包括伸入段和控制段,所述伸入段设为一根细长管,所述细长管内部设有螺旋搅拌轴,所述螺旋搅拌轴中心设有通道,所述通道内设有活动杆;
所述细长管前端设有若干可开合的齿刀,若干所述齿刀闭合后形成锥形头,所述活动杆可控制齿刀的开闭;
所述控制段设置在伸入段后端,所述控制段包括驱动所述螺旋搅拌轴的驱动装置,所述活动杆延伸到所述控制段,所述控制段还包括设置在细长管后端一侧的负压通道,所述负压通道末端设有暂存仓。
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微型电机和微型齿轮副,所述微型齿轮副的一个微型齿轮与螺旋搅拌轴连接。
优选的,所述螺旋搅拌轴后端设有两个轴承,两个所述轴承设置在所述控制段。
优选的,所述活动杆后端伸出所述控制段,且所述活动杆后端设有一段螺纹,带螺纹的所述活动杆上设有螺母,所述螺母与控制段后端配合可固定所述活动杆。
优选的,所述齿刀设为两片,所述齿刀后端内侧固连有连接杆,所述齿刀后端外侧铰接在所述细长管前端,所述连接杆向伸入段中心延伸;
所述连接杆端部设有长槽,所述活动杆端部设有短柱,所述短柱与所述长槽配合,所述活动杆的移动通过短柱和长槽带动所述齿刀摆动。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是:
1.本发明利用可开合的齿刀通过微创口进入后,再将齿刀打开,利用打开的齿刀对肿物内部组织进行切除,打开的齿刀使得细长管前端通开,螺旋搅拌轴会将切除的组织向后输送,并通过控制段的负压通道进入暂存仓中,实现肿物内部的微创处理,创伤小,不易留疤。
2.本发明利用活动杆在螺旋搅拌轴中心的通道内进行活动,从而控制齿刀的开合,不仅不影响螺旋搅拌轴的转动,而且医生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附图1为一种应用于皮肤肿物内部切除的旋切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2为一种应用于皮肤肿物内部切除的旋切装置前端的示意图。
图中,1-伸入段、2-控制段、3-螺旋搅拌轴、4-活动杆、5-轴承、6-微型电机、7-微型齿轮副、8-负压通道、9-暂存仓、10-齿刀、11-连接杆、12-长槽、13-短柱。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许林,未经孙许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199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