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预制混凝土楼板的干湿结合连接构造及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19259.9 | 申请日: | 2021-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822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郑明召;刘晓刚;刘洁;王皓;岳清瑞;孙鸿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5/02 | 分类号: | E04B5/02;E04B1/68;E04B1/682;E04G21/14;E04G21/02;B28B2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知星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68 | 代理人: | 艾变开 |
地址: | 10008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制 混凝土 楼板 干湿 结合 连接 构造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预制混凝土楼板的干湿结合连接构造及施工方法,包括预制混凝土楼板、连接组件以及后浇混凝土,预制混凝土楼板在连接侧预留有多组第一槽孔和第二槽孔;连接组件包括钢板和连接件,钢板固定于第一槽孔与第二槽孔的交界处;连接件用于将相对应的两钢板连接固定;后浇混凝土浇筑于第一槽孔和第二槽孔内。该干湿结合连接构造将相邻两预制混凝土楼板牢固连接在一起,保证预制混凝土楼板拼接之后的整体性,显著提升楼板面内抗剪、抗拉和抗弯刚度及承载力,并实现在承受不均匀荷载时的变形协调,达到等同现浇楼板的使用效果。制作工艺简单,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化施工,施工速度快、绿色环保,节省造价,传力可靠,整体性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建筑结构工程领域,主要涉及预制混凝土楼板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制混凝土楼板的干湿结合连接构造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楼板是建筑结构中重要的水平构件之一,主要功能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承担楼板自重、装修和使用荷载,并将其传递给梁柱等竖向构件;另一方面,承受风荷载、地震荷载等水平荷载,通过自身面内刚度和承载能力,将水平荷载有效传递至建筑结构的抗侧力体系。
现有楼板主要有传统现浇楼板、钢筋桁架楼承板和叠合楼板等。其中,现浇楼板需大量支模、钢筋绑扎和湿作业等现场作业,存在施工作业慢、人工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不符合建筑工业化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传统钢筋桁架楼承板在运输过程中容易损坏,而且由于压型钢板暴露,美观性差,妨碍装修,消费者认可度较低;可拆底模桁架筋楼承板施工工序复杂,底模的实际可重复利用性不高,成本控制难度大;而叠合板组合楼板实际厚度往往大于150mm,在楼板厚度普遍为100~120mm的住宅建筑中的适应度较低。钢筋桁架楼承板和叠合楼板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建筑工业化建造的优势,但是现场湿作业量依然较大。
预制混凝土楼板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化施工,施工速度快、绿色环保,节省造价。由于运输条件及现场吊装能力限制,预制混凝土楼板之间难免需要设置拼缝。楼板间拼缝影响楼板整体性,使得楼板面内抗剪、抗拉和抗弯刚度和承载力大大降低;尤其在板缝两侧承担不均匀竖向荷载时,两侧的预制混凝土楼板可能会出现变形不协调问题,导致拼缝处装饰装修开裂影响使用美观。因此急需一种施工便捷、成本低、整体性好的预制混凝土楼板。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预制混凝土楼板的干湿结合连接构造及施工方法,该预制混凝土楼板制作工艺简单,传力可靠,整体性好,施工方式便捷,施工成本低。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种预制混凝土楼板的干湿结合连接构造,包括预制混凝土楼板、连接组件以及后浇混凝土,其中:
所述预制混凝土楼板在连接侧预留有多组第一槽孔和第二槽孔,所述第一槽孔位于连接侧的外侧,第一槽孔在预制混凝土楼板的连接侧形成开口,所述第二槽孔位于连接侧的内侧,第一槽孔和第二槽孔连通且贯穿板厚;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钢板和连接件,所述钢板固定于所述第一槽孔与第二槽孔的交界处,钢板在第一槽孔与第二槽孔之间形成隔档;所述连接件用于两相邻预制混凝土楼板连接时,将相对应的两钢板连接固定;
所述后浇混凝土浇筑于所述第一槽孔和第二槽孔内。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槽孔沿连接侧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二槽孔沿楼板连接侧方向上的长度,钢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槽孔沿连接侧方向上的长度。第一槽孔和第二槽孔在平面内构成T形槽孔,且T形槽孔的大开口朝外,形成较大的浇筑空间,浇筑后在连接侧形成更大的连接面积,连接强度更高。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槽孔沿连接侧方向上的长度大于连接件的长度,即大于两相邻预制混凝土楼板连接时两钢板之间的距离。两相邻预制混凝土楼板连接时槽孔足够长保证有足够多的混凝土承担连接件紧固时产生的压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未经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192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