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高密度均相压井液的平衡压修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15620.0 | 申请日: | 2021-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15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朱西柱;李立标;吴春生;燕永利;牛梦龙;涂建;王锋涛;于长龙;孙爽;杨耀春;何吉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采油厂;西安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19/00 | 分类号: | E21B19/00;E21B41/02;E21B41/00;E21B2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安彦彦 |
地址: | 7451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高密度 均相 压井液 平衡 压修井 方法 | ||
一种基于高密度均相压井液的平衡压修井方法,首先将硝酸钠和氯化钙混合后加入到循环加药系统,然后加入溴化锌和缓蚀剂;然后在循环加药系统内的水的中循环溶解,得到密度均匀的压井液;检查配制压井液是否达标,若是压井液达标则进行压井液的注入、通洗井阶段;最后查看井口是否合格,如果井口不溢流、倒吸,则压井合格;压井合格后进行起管柱、检串过程,再驱替压井液,完成修井。本发明中平衡压修井不再用大密度非均相压井液压井,使用的高密度均相压井液,配制过程简单且不存在固相,不易堵塞储层。本发明中平衡压修井是在不封堵油管及套管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地面上的常压修井,其施工周期短、需要的设备少,可以大程度降低修井费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油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高密度均相压井液的平衡压修井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石油及天然气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多。油井的开采条件与修井工艺的技术水平对整个石油工程的效率及生产率产生较大影响。另外,技术现代化能够有效增加石油含量,更好地满足我国巨大的石油需要。如果石油项目井下作业环节修井工艺未得到明显改进,整个石油工程将出现重大问题,甚至会影响整个石油项目的开展进程。所以,推动石油项目井下操作修井工艺与推进工艺完善显得十分关键。
压井主要包括往油、水井中填充高聚物暂堵剂或高密度压井液来平衡井底压力。通过查阅资料可以得出高聚物暂堵剂的局限性:①其配制过程复杂。②高聚物暂堵剂存在固相,易堵塞储层。③解堵剂的加入易造成二次污染。④无法重复使用,费用高且污染大。
因此高聚物暂堵剂因其局限性已被绝大部分油田放弃使用,如今油田多采用高密度压井液来平衡井底压力。高密度压井液又分有机压井液及无机压井液两种,通过对比两种压井液,可以发现无机压井液具备以下四点优势:
①便捷的制备过程。②不含易燃易爆有机物。③对环境及地层不会造成污染。④其密度高且可以重复使用。
因此无机压井液逐渐成为未来带压修井操作中平衡井底压力的最佳选择。
目前检串方式有常规泄压检串及带压检串两种。受地层物性影响,常规检串存在泄压周期长,返排液拉运存在环保风险。带压检串存在费用高、施工周期长、高压安全风险等问题。急需一种新的作业形式代替带压作业,改善井筒工况,确保精细有效注水,促进油藏稳建开发。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高密度均相压井液的平衡压修井方法,该方法能够平衡地层压力,在不封堵油管及套管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地面上的常压修井的平衡压修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高密度均相压井液的平衡压修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首先将硝酸钠和氯化钙混合后加入到循环加药系统,然后加入溴化锌和缓蚀剂;
步骤二、然后在循环加药系统内的水的中循环溶解,得到密度均匀的压井液;
步骤三、检查配制压井液是否达标,若是压井液达标则进行压井液的注入、通洗井阶段;最后查看井口是否合格,如果井口不溢流、倒吸,则压井合格;
步骤四、压井合格后进行起管柱、检串过程,再驱替压井液,完成修井。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步骤一中,循环加药系统包括储罐,储罐中的水流量为200L/min~400L/min。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步骤二中压井液的密度通过下式计算;
ρ理论gH1=ρ实际g(H1-h) (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采油厂;西安石油大学,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采油厂;西安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156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